说实话,这事儿挺微妙的。
苹果刚吹完“全球最薄”的iPhone Air,结果没几个月,供应链就传出——要削减产量约100万台。
消息源来自日本瑞穗证券的最新报告,不是小道消息,而是实打实的机构调研。
从数据看,这次砍单的幅度不算大,但信号非常明显:苹果对iPhone Air的信心在下降。
![]()
先说原因。
和标准版iPhone 17、Pro、Pro Max相比,Air的市场表现几乎成了“例外”。
根据瑞穗的数据,iPhone 17系列整体销量超出预期,苹果甚至把出货预估从8800万台上调到9400万台;但唯独Air卖不动。
为什么?——消费者的选择已经说明了一切。
Air主打“超薄轻巧”,厚度只有6.1mm,看起来确实优雅,但带来的直接代价是电池缩水、发热更明显、摄像头模组缩水。很多人体验后一句话总结:
“是轻了,但也‘轻’得没啥安全感。”
![]()
我身边有果粉换了Air,用了两天就退了。理由很现实:打个视频会议手机发烫、外出导航掉电快、摄像头拍夜景糊成一团。对一台八千多块的手机来说,这体验太“轻”了。
其实苹果内部也早知道这个风险。
Air的定位,原本是填补Pro与标准版之间的空档,让那些想要高端质感又不追求极致性能的用户多一个选择。但现实比理想骨感。供应链透露(引自DigiTimes),Air首批备货量在1200万台左右,而截至目前渠道反馈销量完成率仅约80%。
而从渠道层面看,也能印证这个趋势。
深圳华强北一带,Air的渠道价已经跌破官方价300—500元,而同时间段的iPhone 17 Pro Max仍有溢价;日本与欧洲部分地区的运营商甚至开始推出“买Air送耳机”的组合促销。
这种“降价保量”的操作,在苹果近几年的新机上并不常见。
![]()
再放大一点看,苹果这次“砍Air”,其实反映出一个更大的趋势——“轻薄”不再是消费者的第一诉求,续航与耐用反而成了硬通货。
你看,三星S25 Edge当年也走这条“超薄+曲面”路线,结果销量不佳,最新消息是三星干脆取消了S26 Edge,重新回到传统直屏的S26+设计;连一向追求极致设计的中国厂商也在收紧这类机型。
消费者心态变了。
过去“越薄越高级”,现在“厚点才放心”。折叠屏、AI手机的崛起,也让大家更在意性能和续航平衡。苹果Air这种“为了薄牺牲体验”的做法,自然吃力。
有趣的是,苹果并不是在“减产”iPhone整体,而是在做结构优化。
瑞穗报告指出,Air的砍单规模约100万台,但Pro与标准版的生产配额同步上调。换句话说,苹果发现“主力用户群”依旧集中在17 Pro和17系列上,于是资源往那边倾斜。
这其实也是库克一贯的策略——市场不买账,立刻微调,不恋战。
![]()
所以别误会,苹果没“卖不动”,只是Air这个子系列“水土不服”。
但这次事件也提醒了苹果:单纯靠“设计”堆噱头的时代过去了,真正能打动用户的,还是综合体验。
毕竟,薄得再漂亮,扛不住一天两充的焦虑,也终究会“凉”。
你怎么看?
如果Air能再多200mAh电池、少发点热,你会考虑入手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