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9年一个冬日清晨,北京某研究所的会议室里,烟雾缭绕。
几位工程师围着一张旧桌,桌上散落着从外国杂志上剪下的模糊照片。
其中一个中年男人名叫沈长云,手里捏着根烟,眼睛眯成一条缝,低声喃喃:
“这蒸汽弹射器,怎么才能搞明白?”
外面大雪纷飞,屋里却像煮开的锅。
大家讨论的,是一个听起来遥不可及的项目:中国自己的航母。
那时候,中国海军还局限于近海防御,驱逐舰刚有点模样,潜艇技术勉强跟得上节奏。
可航母?那可是大国海军的象征,是决定性力量。
1988年,国防科工委和船舶设计院联合组织专家,进行第二次航母论证。
次年1月,项目正式获批,代号“891工程”——名字源自专家组成立的日期。
刘华清将军是灵魂人物,他早年在苏联留学时亲眼见过航母的威风,从1970年代起就不断上书中央,建议建造“护航航空母舰”。
早年的“707工程”因文革与经济困境夭折,而此刻,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吹来了机会。
项目一启动,国家科研力量全线动员,海军、航空、船舶等领域的专家纷纷集结,许多人甚至放弃了探亲休假,直接扎进了研究所。
那时的条件极其艰苦:没有电脑,全靠算盘和手绘图纸;外文资料稀缺,只能靠从国外杂志上剪下的照片、零星情报和几本旧书。沈长云后来回忆:
“那阵子像打仗,大家连梦里都在画甲板。”
有人在食堂用筷子比划舰载机的起降角度,有人深夜推演弹射器结构。
目标是建造一艘排水量约5万吨的中型航母,采用常规动力和蒸汽弹射系统,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一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一、航母梦的启航:刘华清的信念与时代的抉择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海军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沿海防御固然重要,但世界格局正在剧变,苏联解体的阴影笼罩太平洋,而美国航母编队却在南海、菲律宾海横行。刘华清将军心知肚明:
“没有航母,中国海军永远是黄水海军。”
1970年代,他曾向中央提交报告,提出建造“护航航空母舰”的设想。
可那时,国家百废待兴,军费有限,计划被搁置。
1980年,刘华清访问美国,登上“小鹰号”航母,亲眼见识到航母舰载机起降的震撼场面,他回国后在报告中写下那句著名的话:
“航母是大国海军的脊梁,我们必须有。”
1988年,上海船舶设计院的那场论证会持续了三天三夜。
有人认为“航母太烧钱,不如先造驱逐舰”;也有人拍桌子反驳:“没有航母,一切战舰都是陪衬!”刘华清拍板:
“航母必须上,这是战略,不是算账。”
于是,代号“891工程”的航母计划正式启动,海军筹措了4000多万元资金,在当时是天文数字。
科研人员在极简的条件下开干,白天开会晚上画图,所有人都清楚,这是一场没有回头路的冒险。
![]()
二、从模型到梦想:一艘“未出海”的航母
央视纪录片《国家记忆》里,当年的模型终于重见天日。
镜头前,白发苍苍的沈长云老人指着玻璃柜,语气平静却饱含情感:
“它,见证了我们的青春。”
模型长数米,灰白涂装,甲板上排列着微缩飞机。
平直甲板的前端装有蒸汽弹射轨道,后部布置四条拦阻索,设计思路清晰。
舰体两侧设有升降机,可将战机从机库送至甲板。
舰桥外形紧凑,烟囱设计经过优化,尽量减少气流干扰。
四周布满防空武器位置,那时他们已经预想装备类似“海红旗”-7的防空导弹系统。
这艘模型并非空想,它体现了团队对美苏航母设计的深入研究,也加入了中国独特的创新。
比如,在舰载机研究上,工程师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以国产战机为基础开发舰载改型。
有人甚至在办公室里,用竹签和铁丝自制了“简易弹射实验装置”,只为验证理论可行性。
一次试验,小飞机“嗖”地飞出几米,全场欢呼,那一刻仿佛看到了未来的“福建号”。
![]()
三、困境与坚持:封锁年代的航母探索
那是一个被技术封锁的年代,国外对中国的军事项目严密防范,蒸汽弹射器的技术资料更是只字不提。
沈长云带着团队,翻遍图书馆和外文杂志,凭借几张模糊的照片推算尺寸、角度和蒸汽压力。
他们用自制设备模拟测试,用绳索和滑轮测算拦阻索张力。
有人笑称那是“穷办法里的科学”,可这些“土法试验”,却培养出一批能独立设计航母系统的工程师。
“那会儿,谁都知道这事难,但没人说放弃。”
沈长云继续回忆:
“晚上回宿舍,看着纸上画的舰桥,觉得它像个梦。”
刘华清多次视察项目,常常和科研人员彻夜讨论。有一次,他轻声说:
“我可能看不到航母服役,但你们一定能看到。”
这句话,成了许多年轻工程师心中的信念。
![]()
四、梦想搁浅:航母计划的“暂停键”
1995年,一份厚达上千页的报告被摆上中央会议桌。
军方再次提议正式启动航母建造,但很快被驳回。
理由很现实:经济建设优先、军费有限、国际环境敏感。
改革开放的关键期,国家的重心还在发展民生。
沈长云接到通知那天,久久无言。
所有的图纸、模型、数据被封存进仓库,项目代号“891工程”自此成了秘密。
科研团队解散,有人调岗,有人转业,也有人默默留下继续研究。
刘华清听闻消息,只淡淡说了句:
“种子已经种下。”
这句话后来被无数航母研究者引用,的确,虽然项目中止,但“891工程”留下的资料和经验,为后续的航母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蒸汽弹射、舰载机起降系统、舰体布局设计,这些原始成果在后来“辽宁号”“山东号”的改造与设计中都能找到影子。
五、种子发芽:中国航母的重生与腾飞
时间跳到21世纪初,中国海军再次掀起航母热潮。
2004年,“048工程”正式立项,延续了“891工程”的技术思路。
那一年,沈长云已年近七旬,他的学生们成了各航母项目的中坚力量。
2012年,“辽宁号”服役,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航母时代。
那艘来自乌克兰的“瓦良格”,被彻底改造成中国式航母,其甲板斜角设计、拦阻索结构,几乎延续了“891工程”的方案。
2019年,自建的“山东号”入列,象征着自主造舰能力的成熟;2022年,“福建号”下水,电磁弹射系统的亮相,更是让全世界震撼。
专家感叹:
“没有当年的‘891工程’,就没有今天的中国航母。”
沈长云看到福建号那天,眼角湿润,他说:
“我们当年的模型,终于活了。”
![]()
“891工程”从未下水,却在历史中掀起了巨浪。
它是中国航母事业的启蒙课,是一代科研人的青春与信念。
如今,三艘航母劈波斩浪,背后都有那批“造梦人”的影子。
如果你也被那代人的执着打动,不妨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你心中的“中国航母梦”,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也许,当下一艘核动力航母启航时,我们该再次想起那个雪夜,那群工程师,和那团点燃在冰雪中的火。
(参考资料:央视《国家记忆》栏目、《环球安全网》报道、《解放军报》航母专刊)
图片来源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料,仅用于内容展示与说明,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