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活着挺静——时光悠长的尾声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老年的光景,“静”怕是再贴切不过了。这静,并非年轻时追求的“宁静致远”,也非中年时渴望的“片刻清静”,它是一种质地,是生命河流汇入宽阔下游后,流速必然的减缓。喧嚣褪去,波澜不惊,“活着”的滋味,变成了一种在手指缝间静静流淌的微凉触感,是胃口对油盐的疏离,是胳膊抬起时那一声不请自来的、隐密的疼痛。
这静,先是落在身体上。 身体这个跟了自己一辈子的老伙计,终于开始明目张胆地怠工了。年轻时它是匹骏马,承载着奔跑的欲望;中年时它是头健牛,默然负着重轭前行。如今,它更像一座需要精心维护的老宅,处处透着需要修补的讯息。胃口是第一道失守的关口。曾经能吞下整个世界的豪情,如今被一碗清粥小菜取代。不是不想,是不能。肠胃用隐隐的胀痛提醒你,它已无力承担那些热烈丰盛的宴席。味蕾也变得迟钝,浓油赤酱只觉得齁咸,反倒是一杯淡茶,能品出几分清冽的回甘。
胳膊的疼,是更具体的静。它让你无法利索地提起一壶水,晾一件衣裳也变得有些吃力。那种疼,不尖锐,却缠绵,像一根看不见的细线,牵制着你每一个大幅度的动作。于是,你不得不慢下来。走路慢,说话慢,连转身都慢。世界在你眼中,仿佛被调成了0.5倍速。你坐在阳台的藤椅上,看阳光一寸一寸地在地板上移动,看灰尘在光柱里缓缓浮沉。时间不再是日历上被匆匆撕去的纸页,而是变得具象而绵长,可以被触摸,被凝视。生命,就在这胃口的挑剔和关节的涩滞中,真切地感知到它一分一秒的流逝。
这静,继而渗进了日常生活。 外面的世界依然热闹,但那些热闹似乎都隔着一层透明的玻璃。孩子们的视频通话很快乐,但说久了会觉得累;社区里的活动很丰富,但更愿意远远看着。生活的内容被简化到极致。一天的“大事”,可能就是慢悠悠地踱到菜市场,挑选一两样新鲜的蔬菜,和相熟的摊主聊上几句天气。剩下的时光,便交给了阅读、侍弄花草,或者干脆就是发呆。
记忆却在这种外部的静默中,变得异常活跃。近的事转头就忘,放下的钥匙,约好的时间,需要备忘录再三提醒。可几十年前的旧事,却像沉在水底的卵石,被时光的流水冲刷得愈发清晰。你会突然想起童年时爬过的那棵槐树开花的气味,想起青年时那个雨天里告别的人的身影,想起孩子第一声含糊的“爸爸”或“妈妈”。这些记忆的碎片,不再带有强烈的悲喜,它们只是安静地浮现,像一本翻旧了的相册,供你在静静的午后,反复摩挲。现实的世界在缩小,内心的版图却在无垠地扩大。
这静,最终成为一种与世界和解的姿态。 不再较劲了。与命运较劲,与别人较劲,尤其是与那个渐渐不听话的自己较劲。开始坦然接受身体的变化,接受精力的有限,接受成为别人口中“需要照顾的老人”。这种接受,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澄明。就像一场盛大宴会终于散场,宾客离去,杯盘狼藉,而你独自留下来,坐在空阔的厅堂里,回味着方才的喧闹,却也更享受此刻的安宁。
“活着挺静”,静中有一种淡淡的怅惘,像秋日傍晚天空里最后一丝晚霞,美好却挽留不住。但静中,也自有一种圆满。它让你有机会细细盘点这一生的得失,与过往的一切达成谅解。胳膊还在疼,胃口依然不好,阳光依旧每天划过窗台。你静静地看,静静地等,像一棵老树,枝叶不再繁茂,却将根须更深地扎进泥土,安然地迎接每一个清晨与黄昏。这静,是喧嚣一生的终章,是生命交付给时间的一份,沉默而庄重的答案。
![]()
![]()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