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秋天,在印度媒体上出现的一篇文章,犹如投向静水湖面的一块石头,荡起层层涟漪。这讲着一段沉没许久的事迹,1962年寒冷高原的一幕往事,那些故事中人物,是一群差不多被自己的国家给忽略掉的兵人们,这些人的名号事迹,早就在历史的古籍里面藏着,很久没有人再提起。这篇文章的出现,像是一道微弱却执著的光,想要照亮那段被遮蔽的过去,也想为那些生命讨一个迟到的公道。
![]()
故事发生的地方是喜马拉雅山脉深处楚舒勒地区,这里的海拔很高,空气十分稀薄,放眼望去,除了光秃秃的山峦就剩下光秃秃的土地,风刮过的时候就好似旷野里传来凄惨的呼号。对大多数人来说,这里呼吸、行走都是种考验,可1962年那个冬天,这里却变成了一片残酷的战场,一场差距大到不可思议的战斗就在那里开打。
一方是印度军队的一个小分队,总共不过百十来人,在这不毛之地驻扎着,装备和补给都算不上好。而他们所面对的,却是中国军队一支庞大的力量,有接近五千人的规模,这样的数量对比,就已经决定了战斗的结果。这哪里是战斗,分明是欺负。
![]()
但是战斗的过程远远超出所有人预想,面对十倍于己的兵力,这120名印度士兵没有放弃也没有逃跑。他们靠着简陋的阵地顽强地抵抗,在那个冰冷的日子里枪炮声撕裂了高原的宁静。他们用血肉之躯对抗着钢铁洪流,每一个士兵都清楚的知道,自己在面对什么。也知道自己能活下来的希望渺茫。
战斗的结果是惨痛的,当硝烟散去之后,这支部队一共只有120人,在这场战斗当中,有114个人战死沙场,只有寥寥6人生还。这些活下来的人,身带着伤痕,在心中烙印着那场战役中的见证者,见证自己的战友一一个接一个地倒下,见证了人在极端的劣势面前有着多么巨大的爆发力。
![]()
可悲的是,如此惨烈的牺牲,在印度国内却换不来相应的纪念和尊重。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场在楚舒勒发生的战斗,与那114条生命的消逝一样,似乎被彻底抹去了痕迹。在官方历史里头,这场战斗一笔带过,根本就避而不谈。老百姓也是一概不知,好似那120个人,只是在那一场更大仗里面,一个可有可无的小数字。那是质疑一切的文章,它在问,为什么英雄会被人遗忘?那些牺牲为什么可以如此冷淡的被看待?
要想回答好这个问题,得把目光从楚舒勒这个战场拉回来,回到1962年的整个时代。那时的印度是个非常特殊的时期,领导人是尼赫鲁,一个怀着大梦的人。他想让印度成为一个有声有色的超级大国,他认为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对领土方面持强硬姿态。
![]()
尼赫鲁政府当时搞了一个非常冒险的计划,想打一个小规模的边界战争,占点自己觉得是应该属于自己的土地。这计划当年就透着理想主义的味道,可是和印度的现实国情差距很大,那时候的印度,经济基础太差劲,全国的工业体系都不健全,连场现代化战争也支持不起。军队的装备、 后勤,训练水平都存在问题。
此时国力不振,但尼赫鲁政府偏偏走了一条激进路线。从1962年伊始,中印边界便紧张起来了。而印度总是不断地做着一些挑衅的事情,一点一点的向中国的边界推进施压。他们想通过这样一种手段,以一种强硬的态度来达到目的。他们认为只要我对你足够狠就可以让你做出妥协,然后达到我的目的。这种判断,成了最后致命的错误。
![]()
紧张对峙加上各种小摩擦持续数月,到了1962年10月20日,终于升级成全面武装冲突。战争一旦点燃的火苗,可不是政治家在画地图上涂涂画画就能控制的。成千上百个楚舒勒这样的战斗,正发生在漫长而曲折的边境线上。那些普普通通的印度兵,在国家战略的推进下上战场。可能他们很多人死前,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打这一仗。
战争结束以后,印度方面发布的官方伤亡数目里头,楚舒勒战斗阵亡的114个士兵,仅仅是这个数字当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对这场战争的宣传却出现了些奇怪的现象,中国军队伤亡多少、伤了多少兵员,印度媒体就只会用模糊的词语来暗示对方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从来不会拿出数据来说服你。这种处理方式,当然是为了国家的颜面,在这场失败的战争中,给国民留下一点精神安慰。
但是事实就是印度虽然在战场的交换比上是败了,但从战略结果上看,印度还是输了。实际上,中国的军队损失要比印度媒体所吹嘘的小得多。这种宣传上的“精神胜利法”,虽在短期内能安定人心,但从长远来看却歪曲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它让人们只看见了士兵们的英勇,而看不见造成这样一种无谓牺牲的错误决策。
楚舒勒那一百一十四名士兵,无疑也属于勇敢者,在明知不可能完成却还要硬着头皮去做的情况下,完成了自己的军人责任。一直打到了最后一秒。他们有令人敬佩的精神。在精神上敢于勇敢,但在现实当中实力与策略的差距实在太大了。他们的付出,没有改变战役的结果,也没有挽回整个战局的失败。这才叫最遗憾的地方:最勇敢的一群人,打了一场最没有准备的仗,就丢了命。
历史有时会陷入一种很尴尬的境地。我们要歌颂英雄,因为英雄的事迹可以鼓舞后人;但我们又不得不正视失败,去思考为何会有这样的失败。印度社会对楚舒勒这事似乎是长久以来就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之中,既愿意去赞美这114个勇敢的灵魂,却不愿意去真正地探究是谁把这些年轻人推向了那条不归之路。
那个2006年文章,就是想破这个沉默的局嘛,它不是简单的悼念亡灵,而是一种沉思。它提醒人们,对英雄最好的纪念方式不是把他们供奉在神坛上,而是还原他们牺牲的全部真相。要让人们明白,他们不是披着军装的汉子,而是国家犯错误政策的受害者。
军队的调动,是一件大事,成千上万个年轻人的生命都维系在上面,千万个家庭的幸福都维系在上面。当一个国家的决策者们随意地发动一场不可能赢的战争时,其实就是在用士兵的生命作赌注。楚舒勒的悲剧,是这场豪赌之后,所留下的一个血淋淋的缩影。这114条鲜活的生命就此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寒冷的高原上。他们的背后,有着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家庭、和对未来的不同期盼。可战争,把一切斩断。
从民族情感来说,这些士兵是为国而死的,他们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国家。这一点毫无疑问。媒体以及舆论,在塑造我们关于大众记忆的过程中也扮演了十分关键的角色。如果媒体只是单纯的突出士兵的勇敢,不提这场战争为何开战、决策者有哪些失误这样的问题,那这就不是一场完整的记忆,甚至是一种误导。这会让人错过更深的教训。
所以,还历史的真相,还原一个真实的楚舒勒故事,是很重要的。讲述楚舒勒的故事,不能只讲士兵如何面对五千人冲锋,还要讲尼赫鲁政府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大家都明白,一场战争的发生,并非偶然,背后的因素有很多,政治、经济还有外交,士兵在战场上的表现,当然可以歌颂赞美,可是真正决定胜负的,却是那些看不见的力量,在战场之外。
对当时印度政府政策的批判并不是否定士兵们的价值,恰恰是更好的尊重士兵。因为只有承认决策是错的,才更能体现士兵们在绝境中的人性之光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他们的牺牲,才能成为一面镜子,警醒后世的治国者在使用武力的时候要格外慎重。
历史记忆的延续,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努力的。像楚舒勒这样的事情,如果被人们遗忘了,那么114个士兵就真的是白死了。把他们的故事讲出来,让别人知道,在那么远的一个地方,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也是一种纪念。这样一种纪念,便会令他们所流露出来的那股韧劲,越过时间的阻隔,持续给后来者以启迪和影响。
虽然那场战斗是惨败而归,但是士兵们那种勇敢献身的精神本身就是一个财富。它告诉我们在困难危险面前人不能轻言放弃。这种精神在任何时候都是有价值的。
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也许能够改变人们对士兵所作贡献的认识,士兵所做贡献并不仅限于打赢一仗,在明知不可战胜仍坚守阵地的瞬间。他们的伟大,不在结果,而在过程。
楚舒勒的故事,最后留给我们的,只有沉重的思考和教训,一个国家,必须懂得怎样正确看待自己的历史,包括那些不太光彩的历史。一个民族,必须要懂得怎样真正的尊重英雄,不是为他们献上鲜花掌声,更要从他们的生命中吸取教训不再重犯。只有这样,这114个长眠高原的殉道者,才能真正地得到安息。他们的付出,才不算白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