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唢呐铿锵到丝竹清雅,从运河史诗到楚汉悲歌,四部风格迥异的新创作品,在江苏大剧院的舞台上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近日,2025紫金文化艺术节“中小型音乐作品会演专场”如期而至,以音乐为笔,勾勒出一幅生动而深邃的江苏音画。
![]()
【台前】
四部新作次第登场,勾勒音乐地图
音乐会现场,无锡民族乐团带来的民族管弦乐《大运之河》令人印象深刻。这支年轻的乐团以精湛的技艺和饱满的音色,挥洒出一幅流动的史诗。乐曲超越了单纯的风景描摹,试图以音符承载运河的千年记忆与当代脉动,展示了民族管弦乐在宏大叙事上的深厚表现力。
紧随其后的,是一股源自沛县土地的活力。在沛县文化馆的组织下,沛县曹家班的非遗唢呐与夜马黑乐队的电声节奏激烈碰撞,一曲《欢乐新苏北》点燃全场。这番器乐合奏,更像是一种自信的文化姿态——这支从基层生长、拥有百万粉丝的团队,以其扎实的民间根基与蓬勃的线上生命力,证明了乡土艺术步入核心艺术殿堂的无限可能。
随后,舞台气象为之一变。宿迁市音乐家协会与江苏省交响乐团合作呈现的《梦回西楚》,将观众带入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叙事。在青年指挥陈弘俊的引领下,这部管弦乐作品超越了历史场景的复现,直击英雄悲歌中永恒的人性情感,展现了地方音乐创作在艺术深度上的不懈追寻。
常州市歌舞剧院“心韵”组合一曲民族室内乐《小雅·鹿鸣》洗尽铅华。精致的编配与学院派的严谨演绎,让千年诗篇在丝竹管弦中复现雅意。乐曲以极具画面感的音乐语言,营造出古代宴饮中曲水流觞、宾至如归的典雅意境,为当晚的音乐会画上了一个余韵悠长的休止符。
【幕后】
扎根传统土壤,共谱时代心声
舞台上的光芒四射,源于幕后对艺术创作的深度思考与对本土文化的深情回望。此次会演的四部作品,其创作背景与艺术追求,共同勾勒出江苏音乐人立足传统、面向未来的清晰脉络。
无锡民族乐团音乐总监孙鹏表示,作为国内最年轻的职业民乐团之一,无锡民族乐团演绎《大运之河》这部委约作品,意图超越对运河景物的简单描摹。“作曲家更多想体现的是运河流域的人文精神,”孙鹏阐释道。这支年轻的队伍渴望用古老的乐器,奏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民族之音”,在传承优秀历史文脉的同时,表达出“传承、发展与年轻化的声音”。
作为唯一的群文团队代表,沛县文化馆馆长王宝红分享了《欢乐新苏北》的创作初衷——打破外界对沛县唢呐的固有印象。“我们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唢呐作品的创新,”她谈到,此次将传统吹打乐与电声乐队结合,并融入爵士风格,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旨在“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展示苏北当代的新风貌”。作品在基层演出中广受好评,老百姓反馈“听到了不一样的唢呐声”“挺洋气,有时代感”。
《梦回西楚》作曲胡冠南,一位刚从海外学成归来的宿迁人,将乡愁倾注于之中。面对如何用西方管弦乐讲述中国历史故事的疑问,胡冠南认为:“不管形式如何,内核是我们的东西,它就是我们的。”他坚持,作品的内核与音乐元素深深植根于宿迁本土文化与民族调式,是用国际化的音乐语言,表达文化自信与家乡情怀的实践。
《小雅·鹿鸣》作曲雷焕然介绍,《小雅·鹿鸣》特意选用了中国古代宫廷中使用的“雅乐音阶”来重现文人雅士的宴饮之乐。为实现“曲水流觞”的意境,她创新性地在配器中加入了“溪水鼓”的音效,让涓涓溪流声在音乐厅中回响。她感谢紫金文化艺术节为年轻作曲家提供了宝贵的展示平台,“让一张张乐谱,变成了鲜活的声音”。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子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