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中方刚刚将韩华海洋公司5家子公司拉入“黑名单”,立马引起美韩两国的高度警觉。韩国想的肯定是如何能让中国放一马,美国想的肯定是趁此机会离间中韩关系。
然而,就在这个敏感档口,一个西方国家做出了让美韩乃至整个欧洲都意外的决定,这到底是哪个国家?又是基于什么目的做出了完全出乎美欧意料之外的决定?
![]()
新西兰轮渡船
一本算得明明白白的亏本账
在新西兰,一笔看似血亏的买卖正在上演,铁路部长温斯顿·彼得斯宣布的一项决策:宁可支付高达6.71亿新西兰元的巨额解约金,也要毅然决然地终止与韩国现代尾浦造船厂的合同,然后,将建造两艘新一代大型公铁两用渡轮的合同塞给了一家中国公司——广船国际。
要理解新西兰的底气,我们得先翻开一本烂账。最初,这个名为iRex的渡轮更换项目在2018年启动时,预算定格在相当务实的7.75亿新西兰元。这是一个看起来很美的开局,然而现实很快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
新西兰铁路部长温斯顿·彼得斯
项目在韩国船厂的手里,就像一个被吹胀的气球,成本一路失控。到了2021年,预算已经悄然翻倍,飙升至14.5亿。这还没完,仅仅两年后,新西兰财政部发出了内部警告,预测最终成本可能会触及令人窒息的40亿新西兰元。一个原本旨在提升基础设施的项目,正在演变成一个能吞噬国家财政的无底洞。
现在再看那笔6.71亿的损失,就有了完全不同的意味。这笔钱里,有1.44亿是直接赔给韩国船厂的和解金,剩下的则是项目前期已经砸进去的真金白银。这无疑是一次财务上的割肉,痛,但却是为了止损。因为账本的另一面,清晰地写着未来的抉择。
![]()
来自中国的报价,直接比韩国方面失控后的最终估算低了整整40%,更重要的是,对方给出了一个明确的交付日期——2029年,白纸黑字,没有模糊空间。如果寻求其他西方伙伴呢?欧洲或日本的船厂,报价要高出60%,交付周期还要再拖长三年。即便是享受补贴的美国船厂,价格也依然高出35%。
最可怕的成本,其实是“维持现状”的成本。就在2024年,那几艘老掉牙的渡轮因为各种故障,闹了27次罢工,每一次停运,都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民生不便。更有经济模型悲观地预测,如果硬着头皮继续韩国方案,新西兰纳税人在未来20年,可能要为这个无底洞再多填上340亿!所以,这笔6.71亿的“学费”,其实是买了一张通往未来的、清晰可见的、成本可控的船票。
![]()
造船厂,还是系统解决方案?
价格上的巨大差异,绝非偶然。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全球造船业背后那条深刻的能力鸿沟。这不仅仅是谁能把船造出来的问题,而是谁能以更优的方式、更强的掌控力“系统性”地完成任务。
我们先看“中国为什么能”。广船国际的优势,根本不在于一两个单点技术,而在于一套完整的“组合拳”。首先,是全产业链的掌控力。
![]()
当韩国船厂因为外部制裁,被迫去欧美市场上采购价格飞涨的钢材时,中国的船厂用的却是自家生产的高强度钢材,光这一项,原材料成本就低了30%。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巨大的船体分段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运输,物流成本仅占船价的5%,这在其他国家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其次,是技术与管理上的代差。当韩国现代尾浦还在为工人罢工导致的交付延迟而头痛时,中国的造船车间里,机器人焊接的精度已经达到了0.1毫米,巨大的船体分段预制化率超过90%。他们的数字化管理系统甚至可以实时追踪到每一颗螺丝的拧紧力度。
![]()
这种极致的精细化管理,带来的是比国际平均水平快18%的建造周期,和高出12个百分点的成本控制精度。
更致命的一击是,中国提供的早已不是一艘船,而是一整套解决方案。他们的方案里,包含了对新西兰港口、铁路乃至电路系统的全面升级规划,通过系统优化,综合成本效益能再提升31%。这是一种从“交付产品”到“赋能系统”的思维跃升。
![]()
反观另一边,问题则暴露得相当彻底。韩国方案之所以失控,除了供应链受制于人,其内部管理也一团糟。设计方案频繁变更,协调极度不畅,一度有11家分包商因为看不到利润而中途撂挑子走人。他们试图用一套标准化的模型,去应对新西兰复杂的地理和水文条件,结果就是不断的碰壁和追加成本,陆地配套设施的升级成本更是被严重低估。
这背后,是韩国乃至整个西方造船业面临的共同困境:产业链断裂,人才流失严重,年轻人不愿投身重工业,导致熟练技工和工程师极度短缺。就连美国,如今的造船业份额也萎缩到不足全球1%,几乎完全依赖海军订单续命。
![]()
当政治正确遇上民生账单
这个决策最微妙,也最值得玩味的地方,在于它的地缘政治背景。新西兰,可是“五眼联盟”的核心成员,而广船国际,恰恰就在美国商务部的“实体清单”上,被贴上了“军方企业”的标签。
让一个被盟友“大哥”拉黑的企业来为自己建造国家级的关键基础设施,这无疑是在政治钢丝上跳舞,压力可想而知。但面对内部的巨大压力和现实需求,政治正确最终还是向民生账单低了头。
![]()
铁路部长温斯顿·彼得斯的公开回应堪称经典,他直截了当地说:“我们买的是船,是用来运输乘客和火车的,不是用来发射导弹的。”这句话,巧妙地将一个可能被无限上纲上线的政治问题,拉回了商业和民生的本质。对新西兰民众而言,更换随时可能趴窝的老旧渡轮,是保障南北岛交通命脉的刚需,这个问题已经拖不起了。
![]()
事实上,新西兰的选择并非孤例,而是一种正在蔓延的全球趋势。嘴上喊着“去风险”的欧盟,默默地向中国订购了先进的科考船。澳大利亚的矿业巨头力拓,选择让中国建造新一代散货船。就连工业强国德国,也在氢能源船领域向中国伸出了橄榄枝。
这些务实的选择汇集在一起,描绘出一幅清晰的图景:全球优质、高效的造船产能,正在不可逆转地向中国集中。当经济规律的引力足够强大时,它就能超越意识形态的纷扰。你到底是选择对遥远的政治口号负责,还是对本国纳税人的钱包和民众的日常生活负责?答案不言自明。
![]()
结语
新西兰支付的这笔6.71亿“学费”,最终买来的不仅仅是两艘先进的渡轮,更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和一个面向未来的启示:在一个深度捆绑的全球化世界里,一个国家真正的安全与繁荣,并非建立在空洞的阵营对抗上,而是根植于尊重产业规律和做出务实决策的能力之上。
中国造船业的胜利,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单纯依靠成本的“价格屠夫”形象,而是以技术为基石,以全产业链整合为骨架的综合实力展现。这种硬实力,正在不动声色地重塑着全球的产业格局,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世界的认知。
![]()
等到2029年,当那两艘崭新的、由中国制造的巨轮稳稳驶入库克海峡时,它承载的将不仅仅是新西兰的经济动脉,更是对“实力是打破偏见的最佳语言”这一古老法则的再一次现代诠释。
新民晚报2025-10-17《新西兰从韩国抢回造船订单塞给中国:将节省“数十亿”!》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