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cience
![]()
![]()
![]()
科普讲堂⑩
揭秘南水北调中的“回流”现象!
“水往低处流”是生活中的常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是利用这一原理,依靠近百米的高度落差,实现了从陶岔渠首自流抵达北京、天津的壮举。

中线陶岔渠首
但仔细观察“南水”的流向,你会发现,在部分渠段水流竟然从下游往上游流动。这究竟是视觉错觉,还是自然奇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看似反常现象背后的科学真相。
眼见为实?先看一张神奇动图:

中线穿黄节制闸闸孔水流复杂
在南水北调中线穿黄节制闸,有这样一段画面:闸孔水流流态紊乱,有持续不断的涌波出现。更令人惊讶的是,这里的水流方向看起来却是从下游往上游流动。众所周知,南水北调的水是从南向北流动的,为何会出现这种看似违背物理规律的现象呢?
揭秘:水跃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其实,这种看似神奇的现象,在水力学上有一个专业的名称——水跃现象。
在水力学中,当水流从急流状态过渡到缓流状态时,会产生一种水面突然跃起的特殊局部水力现象,这就是水跃。在水利工程中,从水闸或溢流坝下泄的急流受到下游渠道缓流的顶托时,便会发生水跃。
不同水利工程的水跃现象
虽然水跃产生的条件并不完全相同,但其表现形式却具有相同的特点。水跃区的水流可分为两部分:表面旋滚和底部主流。上部水体不断翻腾旋滚,因掺入空气而呈现白色;下部是主流区,是流速急剧变化的区域。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紊动混掺作用,水跃常被用来作为消能的有效手段。
![]()
闸后水跃示意图
![]()
坝后水跃示意图
为什么会产生“回流”的错觉?
在现场观察时,由于条件限制,我们往往只能看到表面的旋滚现象,无法观察到水跃的全貌,因此容易产生“南水回流”的错觉。实际上,表面旋滚与底部主流在不断进行混掺交换后,最终仍然是流向下游的。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水跃现象
水跃其实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水力现象,不仅存在于大型水利工程中,在天然河道、山涧瀑流甚至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能观察到。无论是家中的水龙头出水,还是公园里的喷泉,都能观察到不同程度的水跃现象。
其他水跃现象
由于水跃的表层旋滚作用,很容易将人员和小型船只困住。因此提醒大家在出行游玩时注意远离水跃区域,避免发生溺水事故。
现在,我们了解到“南水回流”并非真正的水流倒流,而是水跃现象给我们带来的视觉错觉。这一现象不仅不神秘,反而被工程师们巧妙利用来进行消能,保障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
大自然中处处蕴含着科学原理,即使是看似违背常识的现象,背后也有着合理的科学解释。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让大家对水利科学有更多的了解,下次再看到类似现象时,您可以自豪地向朋友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啦!
(此科普内容为中国南水北调首届科普讲解大赛优秀文案奖作品)
本期策划 | 李萌
撰稿、供图 | 王昆仑
编审 | 许安强
责编 | 安亦扬
校核 | 陈思璐
审核 | 李东海
![]()
【猜你不想错过的精彩内容】
不错过更多精彩内容
为“信语南水北调”点亮星标!
点亮在看,关注南水北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