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树下的家族史诗:读《香落白家》,品时代褶皱里的生命韧性
(文/穆青青)
翻开张菊秀的《香落白家》,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川北乡村的木门——青砖黛瓦间飘着银杏叶的清香,青花瓷坛里盛着家族的记忆,白家人的身影在时代洪流中或挺拔或踉跄,最终都在土地与血脉的牵绊中扎下深根。这部以银杏山庄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没有刻意渲染的戏剧冲突,却以细腻的笔触将家族兴衰与时代变迁编织成一幅厚重的画卷,让读者在白家几代人的命运里,看见中国人骨子里的坚守与生长。
![]()
从故事选材来看,《香落白家》最动人的特质在于它的“接地气”。作者并未选取宏大的历史事件作为叙事主线,而是将镜头对准白家日常的烟火气:香奶奶回忆里青龙庵村的四合院,李师傅弹棉花时绷起的皮弦,白永根剖竹子时飞溅的竹屑,还有兰香用银杏叶泡的茶、烙的苋菜饼……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细节,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在书页间生根发芽,让读者瞬间走进那个物资匮乏却人情温热的年代。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回避家族发展中的矛盾与阵痛:白光宗辞职淘煤时的挣扎、白耀祖炒股失利后的窘迫、白小凤遭遇情感背叛后的迷茫……这些不完美的人生片段,让“家族”不再是悬浮的符号,而是由一个个鲜活个体组成的生命体。
尤为巧妙的是,作者以“银杏”和“青花瓷坛”作为贯穿全书的意象,让家族故事有了具象的寄托。银杏是白家的精神图腾——从白永根栽下的小树苗,到后来覆盖山庄的银杏林,再到白光宗打造的银杏产业基地,银杏树的生长轨迹与白家的兴衰同步,它的坚韧、长寿与四季轮回,暗合了中国人对家族传承的期待。而那只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坛,更是串联起几代人的命运:它是周兰香的陪嫁,是白天宝修改题字的“执念”,是香奶奶珍藏的念想。坛身上“香落白家兴”的诗句,从最初的模糊到后来的清晰,恰似白家在时代浪潮中逐渐明晰的生存方向。这种将抽象情感寄托于具体物象的写法,让家族故事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
在写作技巧上,《香落白家》展现出作者扎实的叙事功底。首先是人物塑造的立体性。书中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每个人物都带着时代的烙印与人性的复杂。比如白光宗,他既有辞职闯荡的勇气,也有官场应酬中的无奈;既有为村民修桥的担当,也有对家人疏忽的愧疚。作者没有将他塑造成完美的“镇长”形象,而是通过他与文雅涵的争吵、对母亲的愧疚、对憨幺娃的仗义,勾勒出一个在理想与现实间不断平衡的普通人。再比如白小凤,她从银行职员到流浪作家的转变,并非突兀的“叛逆”,而是经历情感背叛后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寻找。作者通过她在丽江学刺绣、在大理写字的细节,让她的成长显得真实可信。
其次是叙事结构的巧妙。小说采用“书中书”的架构,以《青天在上》串联起白家的故事,既避免了线性叙事的平淡,又让不同时代的故事形成对照。比如第一章中白小朵带同学参观银杏书院的情节,与后文香奶奶回忆青龙庵四合院的片段形成时空对话,让读者在现代与过去的切换中,感受乡村的变迁。同时,作者擅长用“小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兰香与郑娜的婆媳矛盾、白光宗与蒲书记的官场摩擦、白耀祖与老K的炒股纠纷……这些生活化的冲突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却像一颗颗石子,在家族的池塘里激起层层涟漪,让故事在平淡中见波澜。
再者,语言风格兼具诗意与质朴。作者对乡村景物的描写堪称细腻:“翠绿的银杏叶子在阳光的映照下,发出夺目的光芒。一阵山风吹过,那光芒就在翠枝绿叶间跳跃,仿佛小精灵在快乐地嬉戏。”简单的句子里满是画面感;而对人物对话的处理则贴近生活,川北方言的恰当运用(如“摆龙门阵”“巴心巴肝”),让人物形象更鲜活。这种“诗意与烟火并存”的语言,既展现了乡村的美,又保留了生活的本真。
从社会意义来看,《香落白家》远不止是一部家族史,更是一部折射中国乡村变迁的“微缩史诗”。书中对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的探讨,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白光宗打造银杏产业基地、发展乡村旅游的情节,正是当代乡村振兴的缩影——他引入现代科技改良银杏种植,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村民致富,既保留了乡村的生态特色,又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作者没有刻意美化乡村振兴的过程,而是客观描写了征地纠纷、资金困难等问题,让读者看到乡村发展的复杂性。
同时,小说对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反思,也引人深思。白家几代人坚守的“读书”“勤俭”“诚信”等家风,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价值:白永根靠编竹器供子女读书,兰香用“脚勤手快就不会饿肚子”教育孩子,白光宗拒绝蒲书记的刁难坚持原则……这些情节都在传递传统美德的力量。但作者也没有一味颂扬家族文化,而是通过白耀祖炒股失利、王美娜招摇撞骗等情节,反思传统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局限性。这种辩证的思考,让小说的思想深度更上一层。
此外,小说对“乡愁”的书写也击中了当代人的情感共鸣。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乡村,但《香落白家》告诉我们,乡愁不是对过去的盲目怀念,而是对土地、血脉与文化的认同。白小朵对银杏书院的热爱、白小凤对乡村的回归、白光宗对银杏产业的坚守,都是对乡愁的最好回应——他们不是固守传统,而是在传承中创新,让乡村在时代发展中焕发生机。
合上书页,银杏叶的清香仿佛还在鼻尖萦绕,白家人的故事却已深深印在心里。《香落白家》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真实的生活细节、最鲜活的人物形象、最深刻的时代思考,成为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作品。它让我们看见,一个家族的兴衰,就是一个民族的缩影;一棵银杏的生长,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样一部慢下来讲述家族与土地、传统与现代的小说,无疑是给读者的一份珍贵礼物——它让我们记得从哪里来,也让我们思考要到哪里去。
(书评作者:穆青青,网络文学编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