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记者提问,昨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声称中国对稀土的出口管制是“中国对抗世界”。他呼吁美国盟友采取行动,共同努力尽快降低对中国的依赖,并实现供应链的多元化,摆脱对中国的依赖。请问外交部对此有何评论?
林剑表示,中方的主管部门和我们已经多次阐述了关于稀土出口管制政策的有关立场。中方出台的出口管制措施符合国际的通行做法,目的是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
在美国这套逻辑体系里,中国的正当防卫是“对抗世界”,而美国的肆意进攻则是维护秩序的“正义之举”。不禁让人要问:“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是‘对抗世界’,美国管制芯片出口是不是‘对抗世界’?” 这个问题,揭开了华盛顿那袭华袍下爬满的蚤子。
稀土,这些被誉为“工业维生素”的战略资源,是现代高科技产业和国防科技不可或缺的血液。中国基于维护国家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正当理由实施出口管制,完全符合WTO规则和国际通行做法。
然而,美国的反应却活生生演绎了什么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当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名,对华为、中芯国际等中国企业实施全面芯片封锁时,他们称之为“基于规则的秩序”的必要捍卫。
而当中国依法对稀土这一战略资源进行管理时,却被冠以“对抗世界”的罪名,这套逻辑的潜台词再清楚不过:规则是美国专属的武器,而非共同遵守的准则。
美国芯片管制是“保护”,中国稀土管制是“对抗”;美国构筑小院高墙是“团结盟友”,中国维护资源安全是“破坏供应链”,这种逻辑的自洽性,建立在赤裸裸的权力傲慢之上。
美国这种“你不能打我,只能是我打你”的思维,并非新鲜事物,而是其外交政策中一以贯之的基因。十九世纪的“门罗主义”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实质是“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任何欧洲国家在美洲的干预都被视为威胁,而美国自己却有权在整个西半球肆意干涉。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门罗主义”已演变为“芯片主义”,全球高科技产业必须是美国主导的产业,任何国家的技术崛起都被视为挑战,而美国对别国的科技封锁却是天经地义。这种思维的核心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美国永远居于金字塔顶端,掌握定义权、裁判权和惩罚权,而其他国家只能被动接受这一秩序。
在美国的战略棋盘上,中国应当永远停留在低端制造环节,为美国高科技产业提供廉价原料和劳动力,一旦中国试图向产业链上游攀升,便是“破坏秩序”,便是“对抗世界”。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美国财长呼吁盟友共同降低对华稀土依赖的同时,多个欧洲国家的企业却在悄悄扩大与中国稀土企业的合作。欧盟高级官员私下承认,要在短期内找到替代中国的稀土供应源“几乎不可能”。日本经历2010年稀土风波后,虽努力实现供应多元化,但仍无法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这些事实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全球供应链的形成是市场规律和比较优势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政治意志可以短期扭转。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是数十年技术积累和产业发展的自然成果。将市场行为政治化,只会破坏全球产业链的稳定,最终反噬自身。
美国财长的言论引发了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我们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秩序?是继续维持一个由单一霸权定义规则、随时可因一己之私推翻规则的世界?还是迈向一个各国权利平等、规则透明、争端通过对话解决的多元世界?
国际社会早已厌倦了“美国打你,你还得站直”的霸权戏码,在这个互联互通的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有权利永远高高在上,也没有哪个民族注定要永远仰人鼻息。中国有句古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美国要求别人的,自己却从不遵守,当这套双重标准再也无法掩盖其本质上的不公正时,霸权的黄昏也就不远了。
未来的国际秩序不应建立在“只能我打你,你不能还手”的强盗逻辑上,而应基于相互尊重和公平正义的新范式,这一天或许不会自动到来,但历史潮流终将冲刷出一片更加平坦的竞技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