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收复台湾代价有多惨重?九个月围城战,最后的数据让人心碎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情节基于历史真实事件改编,部分情节和对话进行了艺术加工,图片非真实画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提起郑成功收复台湾,人们都知道这是一场驱逐荷兰殖民者的伟大胜利。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场胜利的代价有多么惨重。

很多人只记得「开辟荆榛逐荷夷」的豪迈诗句,却不知道有多少将士为此付出了生命。

更少有人知道,当38岁的郑成功病倒在台湾承天府时,摆在他面前的那份战报有多么让人心碎。

要知道,历时近一年的台湾收复战,郑成功不仅要面对荷兰殖民者坚船利炮的猛烈抵抗,还要应对台湾恶劣的瘴疠环境和内部的粮食危机。

当时的伤亡之惨重、士兵病死人数之多、战斗消耗之巨大,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都极为罕见。



1661年3月,当大陆上的抗清形势日趋严峻时,37岁的郑成功做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决定。

举全军之力,东征台湾。

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巨大争议。

台湾被荷兰人占据已达38年之久,荷兰人在那里修筑了坚固的热兰遮城,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炮和火器。

而且台湾四面环海,距离大陆有100多海里。

一旦战事不利,郑军将面临进退两难的绝境。

各地豪强都在观望,形势本就够危险了。

可郑成功还面临着更大的内忧外患。

那就是清军的步步紧逼和内部将领的质疑声。

清军此时正加紧对郑军根据地厦门、金门的围攻,兵力捉襟见肘的郑成功却要抽调主力远征台湾。

这在很多人看来无异于自寻死路。

在他的军事会议上,不少将领都表示反对。

其理由是「敌众我寡,远涉重洋,兵家大忌」。

而郑成功则力排众议。

他尖锐地指出:「台湾沃野千里,实乃复明基业之所在!荷夷虽有坚城利炮,但民心不附,此乃天赐良机!」

他说,如果继续在大陆与清军硬拼,郑军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生存危机。

不如以台湾为跳板,图谋东山再起。

经过激烈辩论,郑成功最终力压反对意见,决定孤注一掷。

于是,1661年4月,郑成功亲自率领战船数百艘、将士2.5万人,浩浩荡荡向台湾进发。

郑成功虽然下定了东征的决心,但摆在他面前的困难简直是山一样的沉重。

等着他的压力有多大,从以下几个方面就能看出来。

第一重压力:武器装备的巨大差距。

当时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经营了38年,他们在热兰遮城配备了大量火炮。

这些火炮的射程和威力都远超郑军所拥有的。

荷军士兵配备的燧发枪射程达200米,装弹速度快,精度高。

而郑军主要还是使用传统的刀剑弓箭,火炮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落后。

郑成功很清楚,这种装备上的劣势,意味着将士们要用血肉之躯去换取胜利。

他知道,每一次攻城,都可能让数百名将士倒在敌人的炮火下。

为了弥补装备劣势,郑成功只能靠人海战术和夜袭等战法。

这就注定了要付出更大的伤亡代价。

第二重压力:恶劣的自然环境。

台湾的气候对于来自福建的郑军将士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台湾地处亚热带,湿热多雨,瘴疠横行。

特别是夏秋季节,疟疾、痢疾、伤寒等疫病容易大规模爆发。

郑成功在出发前就对将领们说过:「台湾瘴疠之气甚重,诸将士务必小心防范。我担心的不只是荷夷的炮火,更怕的是这看不见的瘟疫。」

他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

即便是已经适应当地气候的荷兰人,每年也有大量人因病死亡。

而初来乍到的郑军将士,水土不服的情况必然更加严重。

军医奇缺,药品匮乏,许多士兵只能硬扛着病痛作战。

第三重压力:补给线的脆弱。

台湾距离郑军在大陆的根据地有100多海里,海上运输充满风险。

每次运粮都要面对季风、海盗和清军水师的三重威胁。

而台湾当地的粮食生产完全被荷兰人控制,郑军无法就地补给,只能依靠海上运输。

郑成功在出征前对负责后勤的官员说:「粮草乃军之命脉,一旦断粮,大军必溃。你们务必确保运粮船队的安全,否则军法从事。」

他很清楚,一旦粮道被断,将士们就要挨饿,战斗力会急剧下降。

第四重压力:地形地貌的不熟悉。

荷兰人在台湾经营了38年,对当地的山川河流、道路交通了如指掌。

他们在关键位置都设置了据点,形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

相比之下,郑军对台湾的地理环境几乎一无所知。

没有详细的地图,没有向导,连基本的道路都要边走边探索。

热兰遮城建在台江内海的一个小岛上,三面环水,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与陆地相连。

易守难攻。

郑军要想攻下这座堡垒,必须先控制周围的制高点,切断荷军的补给线。

第五重压力:荷兰援军可能到来。

郑成功最担心的,就是荷兰人从巴达维亚(今雅加达)调来援军。

他对幕僚们说:「此战必须速战速决,若拖延日久,荷夷援军一到,我军将腹背受敌,后果不堪设想。」

一旦援军到达,郑军不仅要面对热兰遮城内的守军,还要应对从海上来的增援部队。

那时候,战局将变得极其被动。

面对这五重压力,郑成功心里很清楚。

这场战争已经没有退路,要么胜利,要么全军覆没。

1661年4月30日,郑成功在鹿耳门海域下达了总攻令。

正式开始了收复台湾的军事行动。



1661年4月30日凌晨,趁着大雾弥漫,郑成功亲自率领先头部队从鹿耳门强行登陆。

荷兰人万万没有想到,郑军会选择在这个被认为不可能通行的浅滩发起进攻。

鹿耳门水道复杂,暗礁密布,即便是经验丰富的渔民也很少从这里通过。

但郑成功偏偏选择了这条险路,为的就是出其不意。

凌晨4点,当荷兰哨兵发现海面上黑压压的船队时,郑军的第一批登陆部队已经冲上了海滩。

荷兰驻军指挥官揆一匆忙调集火炮进行轰击。

海滩上顿时血肉横飞。

郑成功站在船头,看着一批批将士冒着炮火冲向岸边,心如刀绞。

他知道,每一声炮响,都意味着有将士倒下。

但登陆战最终还是成功了。

郑军以数百名士兵伤亡的代价,在台湾站稳了脚跟。

登陆成功后,郑成功立即兵分几路,迅速控制了台湾大部分地区。

4月初,郑军与荷军在北线尾展开了一场关键性战役。

担任前锋的陈泽将军身先士卒,指挥郑军用弓箭和火器,击退了荷军的多次进攻。

这一战,荷军指挥官贝德尔被击毙,近200名荷军士兵阵亡。

郑军取得了北线尾大捷。

但郑成功很清楚,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热兰遮城是荷兰人在台湾的核心据点,城墙高达20多米,厚度达到8米。

城上架设着荷兰人最先进的大炮,城内储备着足够一年使用的粮食和弹药。

荷兰总督揆一决心死守到底,等待从巴达维亚的援军。

郑成功知道速战速决的重要性,立即组织了对热兰遮城的强攻。

1661年5月,郑军对热兰遮城发起了第一次猛烈进攻。

这次进攻异常惨烈。

荷军的火炮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郑军士兵刚刚接近城墙,就遭到了猛烈的炮火打击。

第一次强攻失败,郑军伤亡超过数百人。

郑成功站在城外,看着满地的伤兵,他深吸一口气,对身边的将领说:「强攻不成,我军只能长期围困。这是一场消耗战,看谁能撑到最后。」

他知道,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

长期围困,意味着将士们要在台湾这个瘴疠之地待上数月甚至更久。

意味着疫病会大规模爆发,意味着粮食补给会越来越困难。

意味着他之前所有的担忧,都可能一一应验。

但他没有选择。

这场围困战一打就是9个月,双方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荷兰人虽然有坚城可守,但毕竟人数有限,而且远离本土,补给困难。

郑军虽然人数众多,但要维持这么大规模军队的供应,压力同样巨大。

而就在这时,郑成功最担心的事情,开始一件接一件地发生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