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鱼洗好了吗?你别用手直接碰,有伤口要小心!”
一大早,73岁的李奶奶端着刚买回来的鲳鱼,熟练地开始清理。厨房窗外是晨曦的微亮,但屋里只有女儿无意间的提醒飘荡,她怎么会想到,一条普普通通的鲳鱼,会将一位慈爱的老人一步步推向危险的边缘?
![]()
一切似乎都很平常:起初李奶奶只是觉得有些喉咙痛,没有咳嗽,没有发烧,也没有全身不适。女儿以为是轻微上火,让母亲多喝点水,好好休息。可短短一天,症状急转直下,喉咙剧痛、吞咽困难、剧烈喘息,紧接着是意识模糊,连话都说不清。
家属紧急送医时,老人已因严重喉头水肿出现了呼吸困难。急诊医生迅速插管抢救,结论令人震惊:银白无害的鲳鱼,成了李奶奶“致命的因素”。
让许多家庭主妇和老人没想到的是,哪怕只是厨房小伤口,也可能成为“夺命通道”。这一事件背后,隐藏着很多人忽略的健康隐患,创伤弧菌感染,它,究竟有多危险?
![]()
很多人都知道,生食海鲜有感染寄生虫的风险,但实际上,部分海产品还“藏着”致命的细菌: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它也被称为“食人肉菌”,与霍乱弧菌、肠炎弧菌并列为三大海洋致病弧菌之一。
这种细菌广泛存在于海水和沿海水产动物体表,活跃于温暖、咸度适中的水体。对人体来说,即使只是一点点伤口,接触携菌的海产品血水,也可能让创伤弧菌“有机可乘”。
![]()
数据显示,创伤弧菌感染后,约50%-70%的患者在1-2天内会发展成皮下组织及肌肉发生坏死、脓毒血症,休克死亡率高达50%-75%。
更危险的是,这种感染起初多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红斑、水疱和发热,甚至只是轻微咽喉不适,很容易被误认为“上火”、“感冒”,从而耽误最佳抢救时间。
在基础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肝硬化)患者身上,创伤弧菌的杀伤力特别大。李奶奶有多年高血压史和心脏手术史,正处于高危人群,一旦感染,病情极易迅速恶化、不可逆。
一线临床数据显示,每年全国因海产品引发创伤弧菌感染的报告病例数量在逐步增加,尤其在温暖夏秋季更为多见。
哪些场景最危险?
![]()
处理生鱼、对虾、螃蟹、贝类等湿润的海鲜时,伤口直接接触鱼虾血水;
食用烹饪不彻底的海鲜,尤其生腌海鲜、生蚝、生鱼片等;
本身有慢性病,尤其是糖尿病、肝功能异常、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免疫力弱等。
忽视症状带来的健康风险极大。李奶奶刚开始时仅有喉咙痛,但不到24小时,因喉头水肿导致窒息、快速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经抢救一周,最终还是没能挺过来。专家强调,创伤弧菌感染几乎没有特效药,一旦严重,只能靠保守支持和生命体征维持。
数据指出:创伤弧菌虽不常见,但在被确认感染休克后,死亡率最高可达75%,一旦延误,后果极其严重。一些案例即使救回,也经常不得不面临高位截肢或肢体残疾。
![]()
专家一致建议,知晓风险,科学防护,尤其是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以下方式更能有效击破厨房“无形杀手”:
戴手套防护:每次清理、切割、烹饪海产品时,务必佩戴手套,避免裸手直接接触血水,尤其当手部有伤口时要格外小心。
彻底杀菌烹调:无论生鱼片、贝壳类、虾蟹等海鲜,一定要充分高温加热,避免食用未熟透的海产品。研究表明,超过70℃的高温可有效灭活绝大多数细菌。
创口护理和就医意识:若不慎被刺伤或割伤,要立即用流水和肥皂冲洗,挤出污血,再用碘伏消毒,并及时外涂抗菌药膏。如数小时内出现伤口明显红肿、疼痛加剧、发热、咽痛、吞咽困难等症状,需立刻就医,并告知医生“与海鲜有关”,加速诊断流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