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壳是对虾生长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成败。虾农期望每次蜕壳后,虾的体型与体重均能有效增长。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科学掌握对虾的营养需求、养殖环境管理以及影响蜕壳周期的关键要素。

一、科学投喂与营养调控:
营养不足是导致对虾蜕壳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缺乏必要营养的虾体,无法充分积累形成新壳所需的物质,从而阻碍正常蜕壳。因此,应确保饲料投喂充足,且粗蛋白含量保持在32%–45%之间,以满足对虾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
![]()
饲料选择应与对虾的发育阶段相匹配,并依据摄食情况灵活调整投喂量。建议在更换饲料时,将新旧两种饲料混合投喂至少三天,以帮助虾群适应。此外,蜕壳后的对虾进入营养储备阶段,为下一次蜕壳做准备。在此期间,应在饲料中适量添加维生素、浓缩蛋白等营养素,使用优质饲料,以促进虾体快速恢复,增强抗应激能力。

二、合理补充矿物质:
虾壳主要由55%的无机矿物质和45%甲壳素构成。矿物质在整个对虾生命周期中不可或缺,尤其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天然矿物质含量通常低于自然环境,必须通过人工方式补充。
养殖中常用的矿物质分为两类:一是常量矿物质,如硫酸镁、氯化钙、氯化镁、石灰和食盐等,多用于水体泼洒;二是微量矿物质,包括铁、锰、铜、锌等,一般拌入饲料中投喂。由于对虾多在夜间蜕壳,建议在下午投喂时添加矿物质。
高密度养殖池塘中,若大量虾同时蜕壳,会导致水体矿物质含量骤降。此时若藻类密度偏高,可能在蜕壳后1–3天内引发藻类突然死亡,进而导致水质恶化,增加病害暴发风险。因此,应根据池塘具体情况,在蜕壳前、中、后期合理补充矿物质,维持水体稳定。

三、激发虾蜕壳本能:
研究表明,通过在饲料中添加蜕皮激素等物质,有助于加速虾蜕壳。一些专利饲料配方中也明确添加了蜕壳素,旨在促进虾的蜕壳。
![]()
1、蛋白质与胆固醇:投喂足量、蛋白质含量适宜(38%-45%)的优质饲料,并在饲料中添加胆固醇,有助于帮助虾形成蜕壳的先驱物质。
2、维生素:维生素C对甲壳类外壳的生成和硬化至关重要,它与胶原蛋白的合成有关,而胶原蛋白是软骨、结缔组织等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维生素C可能会影响虾的蜕壳频率和周期。因此,在饲料中添加磷酸二氢钙、维生素C多聚磷酸酯(LAPP)等,或在水中泼洒可溶性钙盐,都非常重要。

四、维持稳定的养殖环境:
不良水环境会抑制对虾正常蜕壳,因此必须将各项水质指标控制在适宜范围内:
1、pH值:直接影响蜕壳过程,理想范围为7.5–8.0。可通过维持水体透明度在30–40厘米来稳定pH。若pH低于7.5,可泼洒石灰(10–20公斤/1000立方米);若高于8.5,则可使用糖蜜(3公斤/1000立方米)并配合微生物制剂调节。
2、溶解氧:蜕壳期间对虾耗氧量约为平时的两倍,需提前增开增氧机,确保溶氧维持在4–6毫克/升。
3、盐度:盐度影响蜕壳难易及新壳硬化。盐度过低时需加强矿物质补充;若盐度高于25‰,虾壳往往偏厚坚硬,蜕壳周期延长。养殖户应结合季节与区域特点合理调控。
4、总碱度:适宜的总碱度(≥120毫克CaCO₃/升)有助于虾壳快速硬化。建议每3–5天施用石灰和矿物质,以维持水体碱度稳定。

五、定期采样与健康监测:
定期抽样检查有助于掌握虾群的蜕壳进度,识别软壳、刚蜕壳或已完成新壳硬化的个体。通过采样分析,可预判蜕壳阶段,及时调整管理策略,确保蜕壳顺利进行。
![]()
1、减少惊扰:虾蜕壳时非常脆弱,应保持池塘周围安静,避免大声喧哗或进行可能产生巨大声响的操作。
2、蜕壳前:加强投喂,积累营养;在预计大批蜕壳前2-3天,泼洒补钙产品。
3、蜕壳后:虾蜕壳后,应增加投喂优质饵料,并补充维生素和浓缩蛋白质,以帮助虾体恢复。

六、加强病害防控:
病害如真菌感染、有害藻类繁殖等均会延缓或阻碍蜕壳进程。为降低病害风险,应在蜕壳期间定期使用益生菌,并在蜕壳后投喂含消化酶的饲料。日常应密切观察虾群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异常,立即采取干预措施。
总结而言,虾壳作为保护虾体的外部结构,必须通过周期性蜕壳实现生长。每一次成功蜕壳,都离不开合理的营养、稳定的环境和精细的日常管理。新壳完全硬化通常需1–2天,在此期间需给予特别关注,以保障对虾健康生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