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最近经济学家连平的一句话在房产圈传得挺广,估计不少关注楼市的朋友都刷到了 —— 他说未来房地产再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吸引大量资金往里冲,能在底部稳住就算是理想状态了。这话听着挺实在,但到底啥意思?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聊聊,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术语。
先给大伙说清楚这个热点的来龙去脉。连平可不是随便扯犊子的专家,他是植信投资的首席经济学家,之前接受采访时就提到过,虽然现在有些地方房企拿地积极了点,但也就是从冷清慢慢往复苏走,根本算不上资金大规模流入。而且他最近更明确说了,想回到过去那种 “钱追着房子跑” 的时代,基本不可能了,能让市场在底部稳住,别再往下滑,就已经很好了。
这话是不是真的?咱看数据说话。就拿上周房地产板块的股票来说,10 月 17 号那天,好几个房地产指数都是跌的,有的一天就跌了 1% 还多,成交金额看着不少,但跟几年前的高峰比差远了。再看房企的成交金额,10 月 17 号那天,就算是保利、万科这些大房企,成交金额最高的也就两千多万,跟当年动不动上亿的成交量没法比。虽然住建部说 2024 年四季度开始市场止跌回稳了,一线城市新房价格还涨了点,但这都是政策托着的结果,真没看到大量资金往里头扎。
那为啥钱不愿再往房地产涌了?这里头有三个硬原因,咱一个个说。
第一个是政策把路给引偏了。前两年八部委就发文,让银行把钱从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往中小微企业这些实体经济转。以前银行就爱给房地产贷款,因为觉得房子值钱、风险小。你想啊,过去 5 年个人按揭贷款占新增贷款的 16% 左右,比十年前高了七八成,还有不少企业贷款也是拿房子抵押的。但现在不行了,政策逼着银行改脾气,不能光看有没有房产抵押,得看企业是不是真有发展前景。这样一来,房地产能拿到的钱自然就少了。
第二个是开发商自己也不敢要钱了。以前房企都是高负债、高周转,借了钱拿地,盖了房再卖了还钱。但这几年多少房企栽在这上面?现在就算银行愿意贷,开发商也不敢随便拿了。连平都说了,地方政府不会一下子推太多地,就算推了,开发商也不见得买,因为拿多了土地价格可能跌,将来房子也不好卖。你看现在拿地积极的,都是保利、华润这些有钱的大房企,小房企早就不敢动了。
第三个是钱有了更好的去处。以前大家觉得买房最保值,手里有钱就想捣鼓房子。但现在不一样了,科技、新能源这些行业起来了,赚钱的机会多了,资金自然就流走了。而且这几年买房的人也明白了,房子不是稳赚不赔的,特别是三四线城市,买了可能砸手里。所以不管是机构还是个人,都不愿把钱死砸在房地产上了。
那资金不往房地产涌,会有啥影响?咱普通人能感觉到的变化可不少。
对开发商来说,日子肯定更难了。以前靠借钱就能扩张,现在没钱只能收缩。那些高负债的小房企,要么破产要么被吞并,将来市场上可能就剩下几家大房企了。你看现在新盘开盘的越来越少,不是开发商不想盖,是真没资金周转。
对上下游行业来说,也是冰火两重天。以前房地产火的时候,建材、装修、家具行业都跟着赚大钱。现在虽然住建部说 2024 年 12 月家具零售额涨了 8.8%,建材涨了 0.8%,但这都是政策刺激出来的,跟以前没法比。我楼下的装修店老板就说,今年生意比去年好点,但也就恢复到疫情前的六成,想回到 2019 年那阵儿,难!
对咱普通人来说,最直观的就是 “炒房热” 彻底凉了。以前小区里天天有人聊哪个楼盘要涨,现在没人说了。就算是热点城市,房价也只是稳了点,不是疯涨。住建部说 2024 年四季度全国新房销售额就涨了 1%,这点涨幅根本不值得折腾。
最后说说我的看法,可能跟有些专家不太一样。
首先,连平说 “底部企稳已属理想”,这话真说到点子上了。别再幻想房地产能回到 “闭着眼买都赚” 的年代了,那是特殊时期的产物。现在房地产规模已经世界第一了,比美国还大,这么大的盘子,怎么可能还像以前那样靠资金堆着涨?能稳住不跌,让刚需的人买得起,让房企能活下去,就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其次,“资金不涌入” 不代表楼市彻底不行了,而是市场变理性了。连平也说了,人口往城市群流,新型城镇化还在推进,长期还是有需求的。你看一线城市 2024 年四季度新房销量涨得多猛,深圳都涨了 142%,说明好地方的好房子还是有人要,只是资金不会再瞎炒了。这其实是好事,楼市终于能回归 “住” 的本质了。最后我想说,这不是房地产的冬天,而是 “洗牌期”。以前是个人都能靠炒房赚钱,以后得靠真本事 —— 房企靠品质,购房者靠需求,市场靠规律。那些还盼着房价暴跌抄底的,或者还想囤房等着涨价的,都该醒醒了。楼市的 “黄金时代” 过去了,但 “平稳时代” 才刚开始。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