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檐下住着一对小燕子,某天突然看见一只毛茸茸的小家伙从窝里掉了下来,扑腾几下不动了。你是伸手救它,还是扭头走开?有人说“千万别捡,一碰就死,燕子妈妈还不要了”。
每年春天,全国都有成千上万只雏燕因风雨或站不稳从巢中跌落,如果真像传言那样一碰就死,那燕子早该绝迹了。事实恰恰相反,适当救助不仅能救活小燕子,还能帮它重返蓝天。
![]()
燕子不是碰不得的“玻璃娃娃”,很多人以为鸟类特别敏感,只要人一碰,亲鸟就会闻到“人的味道”而抛弃幼鸟。
这个说法听起来头头是道,但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和中国的鸟类学家就做过大量实验,结果一致表明大多数鸟类的嗅觉并不发达,尤其是燕子这类鸣禽,它们主要靠视觉和声音识别自己的孩子。
换句话说你摸了一下小燕子,它爸妈根本闻不出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发布的《中国鸟类观察手册》明确指出,人类接触不会导致亲鸟弃养。
![]()
这一点在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多年的救助实践中也得到了反复验证。他们接收过数百只落巢雏鸟,经过短暂干预放回原位后,绝大多数都能被亲鸟继续喂养并成功离巢。
那为什么总有人说“一捡就死”呢?不是鸟死于人的触碰,而是死于错误的救助方式。很多好心人把小燕子带回家,用筷子夹着饭粒喂,或者泡在牛奶里“补营养”,甚至放在纸箱里整夜开着灯照。
这些做法看似用心,实则致命,燕子雏鸟消化系统极为娇嫩,吃一口米饭都可能堵塞食道;牛奶更是完全不适合鸟类代谢,极易引发腹泻脱水。
![]()
超过六成送来的落巢雏鸟并非受伤致死,而是因不当喂食导致器官衰竭。真正正确的做法是:先判断小燕子的状态。如果是刚出壳不久、浑身无毛或只有绒毛的幼鸟,说明它还没到能站立的阶段,这时候掉下来多半是窝被风吹散或自己滑落。
应尽快把它放回原巢。若原巢已毁,可用藤编小篮或塑料盒自制临时巢,挂在原位置附近,亲鸟依然会回来喂食。
若是羽毛半齐、能站立但飞不起来的亚成体,则属于练习飞行中的正常掉落,只要没有明显外伤,周围没有猫狗等天敌,最好别打扰,亲鸟通常就在不远处观察,会继续投喂。
![]()
一对家燕如果今年在你家屋檐下成功育雏,来年大概率还会回来。它们对栖息地忠诚度极高,有的家庭连续十几年都有燕子来做窝。这也意味着,保护一次落巢雏鸟,可能换来多年与燕为邻的美好景象。
家燕已被列入重点监测物种,虽未达濒危级别,但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老建筑拆除、农药使用增多等因素,其种群数量在过去二十年呈缓慢下降趋势。
![]()
每一只成功离巢的雏燕,都是对生态链的一次有效补充。燕子是典型的益鸟,一只成年燕子每天能捕捉上千只蚊蝇类害虫,对控制病媒生物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从这个角度看,救一只小燕子,不只是善举,更是参与生态保护的实际行动。
也不是所有落巢鸟都能救回来,如果小燕子明显骨折、流血、抽搐,或是长时间暴露在外导致体温过低,这时候光靠放回去已经不够了。
![]()
正确做法是用干净纸巾轻轻包裹,放入有透气孔的盒子中,保持温暖安静,尽快联系当地林业部门或正规野生动物救助机构。
全国多数地级市都设有专门的野生动物救护站,比如上海野生动植物保护站、广州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等,这些单位具备专业设备和兽医团队,能提供科学治疗。
![]()
切记不要自行用药、打针或强行灌食,更不要试图长期饲养。燕子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即有益、有重要经济价值、有科学研究价值),私人非法饲养属于违法违规行为。
面对一只掉落的小燕子,我们最该做的不是纠结“能不能碰”,而是学会“怎么帮”。大自然从来不排斥善意,但前提是这份善意要建立在知识和尊重之上,您说是不是?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