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一个时代,悄然落幕。
![]()
不是因为又一位老人离去,而是因为人类科学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之一,彻底翻过了最后一页。
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会议。
爱因斯坦站在合影中央,身旁是玻尔、居里夫人、普朗克……那是物理学的“全明星阵容”,群星璀璨,照亮人类认知的黑夜。
![]()
将近一个世纪后,1999年,一张流传甚广的照片里,C位站着一位华人,白发苍苍,目光如炬,他叫杨振宁。
从爱因斯坦到杨振宁,从20世纪初到世纪末,这张照片不只是合影,而是一次文明的交接。
有人说,杨振宁凭什么与爱因斯坦齐名?这话不必反驳,只需问一句:
你手机里的信号、电脑里的芯片、医院里的核磁共振,哪一样,离得开他创立的“杨-米尔斯理论”?
这理论刚问世时,连最顶尖的物理学家都摇头:“太美了,不像真的。”
![]()
可几十年后,它成了粒子物理的基石,电弱统一、量子色动力学、标准模型……几乎所有现代物理的重大突破,都建立在这套方程之上。
7位诺奖得主靠验证它获奖,6位数学最高奖得主研究它延伸的方程。这不是“贡献巨大”,这是重塑了人类理解宇宙的方式。
可这么一个人,生前却被许多人轻视。他们不谈“杨-米尔斯”,只谈“老夫少妻”;不提他如何推动中国科学,只骂他“没回国”。
![]()
他们忘了:他入籍美国,是因当时中国尚无条件支持前沿研究;他默默资助留学生,变卖资产支持国内实验室;
他2002年回国定居,2015年恢复中国籍,把晚年全部献给了清华高研院,那不是“落叶归根”,是用最后的光热,点燃中国基础科学的火种。
更讽刺的是,当邓稼先被尊为“两弹元勋”,杨振宁却被扣上“不爱国”的帽子。
![]()
可科学有不同维度:一个保卫国家,一个拓展文明。我们敬佩前者,却不能因此贬低后者。
没有基础理论的突破,再多应用都是空中楼阁。芯片被卡脖子,不正是因为我们在“杨-米尔斯”这类底层理论上的积累太薄?
杨振宁的伟大,还在于他活成了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他在西方体系中登顶,却始终说:“我的血液里,是中华文化的基因。”
他不煽情,不喊口号,而是用行动证明:一个中国头脑,可以思考宇宙最深的问题。
![]()
他百岁演讲时,声音平稳,逻辑清晰。他没讲个人成就,只谈科学未来。那一刻,你才明白:他不是“活着的传奇”,而是科学本身的人格化。
他走了,但他的思想仍在运行。
每一个学习物理的学生,每一次粒子对撞实验,每一台依赖量子理论的设备,都在无声地延续他的生命。
有人说,他的离去是一个时代的结束。没错,那是理论物理黄金时代的终章。爱因斯坦之后,他是最接近宇宙真相的人之一。
而现在,他也走了。
但比哀悼更重要的是觉醒。我们不能再让下一个杨振宁,在生前被误解、被消费、被低估。
![]()
我们要问:为什么一个科学家,要等到死后才被正视?为什么我们的崇拜,总留给流量和财富,而非智慧与探索?
那张C位照片,不该只是历史的注脚。
它该是一记警钟:一个民族的未来,不在于出了多少富豪,而在于能否理解并珍视自己的巨人。
杨振宁先生,千古。这一次,我们终于学会了仰望星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