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在第23届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上,绍兴黄酒馆正式开馆。期间,由江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双平教授、江南大学副研究员周志磊博士、助理研究员任青兮博士,以及来自古越龙山研发一线的渠宏雁博士和兰洋博士组成“黄酒博士团”,回应外界关注的黄酒酿造、风味、健康因子问题。
谈及黄酒糖分高低一事,上述黄酒研究者认为,黄酒的升糖指数远低于米饭(GI 80+)和面条(小麦粉,煮,GI 70+),而干型黄酒的总含糖量不足半干型黄酒的一半,且黄酒中的多糖(10.51g/L)和低聚糖(6~8g/L)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酒种,多糖和低聚糖还能帮肠道益生菌增殖,对肠道健康特别友好。因此,适量饮用黄酒对血糖相对友好,并且其中的功能性成分或有助于维护肠道健康。
对于黄酒中沉淀物质的性质,上述黄酒研究者介绍,发酵酒随储存时间的延长都会产生沉淀。黄酒里的沉淀是优质黄酒的“天然印记”研究表明,黄酒沉淀的主要成分是天然蛋白质和多酚,都是谷物发酵时自然形成的有益成分,对健康没有影响。
发酵酒随储存时间变长,受温度、光照影响,小分子会慢慢聚集成片状或絮状沉淀,完全是自然过程,并不影响饮用安全。发酵酒保留了更多天然活性成分,有细腻沉淀,正是酒体醇厚的体现。
还有现场观众提问,黄酒中是否有嘌呤。对此,上述黄酒研究者指出,任何酒中都含有嘌呤,是酵母发酵过程的代谢产物。黄酒嘌呤含量约11.6mg/100mL,常见的青菜嘌呤含量约14mg/100g,海鲜干贝嘌呤含量约390mg/100g,香菇嘌呤含量约214.5mg/100g,黄酒属于低嘌呤食物(<50mg/100g)。正常人嘌呤摄入量可多达600~1000mg/日,相当于最低饮用5斤黄酒。控制嘌呤的摄入,关键在于合理的饮食结构。
对于外界热议的“黄酒喝了会上头”的疑惑,前述黄酒研究者表示,根据古越龙山和江南大学的联合研究,导致黄酒“后劲大、易宿醉”的主要原因是参与发酵的菌种代谢产生的高级醇、生物胺含量高。
古越龙山会同江南大学毛健团队,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已率先攻克这一难题,建立“低高级醇、低生物胺”基酒数据库,采用数字化酒体设计技术,已实现10年陈及以上黄酒产品“不上头”,国酿1959只此青玉是其中的代表性产品。目前通过高酯低醇酵母(古越龙山1#)的应用,已逐步实现低年份酒也不上头。
还有观众好奇,黄酒是否可以作为料酒使用。对此,相关黄酒研究者介绍,黄酒是“谷物发酵酒”,富含21种氨基酸及多酚、有机酸、活性肽等,有利于健康养生,是饮用酒。料酒是调味料,是专门为了烹饪而设计的,是在普通黄酒或食用酒精的基础上加入了香辛料和调味料。普通黄酒可以当料酒用,但料酒决不能当黄酒喝。
(第23届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现场)
(编辑:林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