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航空领域一则消息引发军迷广泛关注——曾主导YF-23隐身战斗机设计的传奇总师达罗尔德・卡明斯(Darold Cummings),在社交平台回应网友关于第六代战斗机的提问时,明确承认中国在六代机领域已实现超越,尤其在隐身设计与人工智能驱动的空战决策两大方向,优势尤为显著。
![]()
达罗尔德・卡明斯是美国资深战斗机设计专家,其主持研发的YF-23隐身战斗机曾参与美国空军先进战术战斗机项目竞标,虽最终惜败于F-22,但在航空设计领域仍具深远影响力。此次他对中国六代机的评价并非主观判断,而是基于对中国开源情报的细致分析,结合美国自身六代机项目面临的现实挑战,最终得出的结论,权威性备受认可。
![]()
在社交平台的观点阐述中,卡明斯首先聚焦中国六代机的隐身设计突破。他指出,隐身技术绝非单纯应用雷达吸波材料,更核心的是通过优化整体气动布局,最大限度降低雷达散射截面积(RCS)。而中国六代机通过彻底取消鸭翼、垂直尾翼和平尾等多余翼面,实现了RCS的大幅下降——要知道,鸭翼会引发棱边散射、爬行波绕射及对缝散射问题,垂直尾翼与平尾形成的二面角更会造成强雷达反射,这些都是传统战机隐身性能的“短板”。
![]()
中国六代机采用的无尾小展弦比飞翼布局,从根源上规避了多余翼面带来的雷达散射问题。这一设计虽与美国洛克希德公司1999年推出的X-44验证机概念相近,但中国已将概念转化为实际型号,技术落地进度远超前者。更关键的是,中国六代机采用射流矢量推力技术替代传统机械推力矢量结构:一方面消除了机械结构产生的雷达反射信号,另一方面让战机机动时襟副翼等翼面偏转幅度更小,甚至无需偏转,进一步降低了雷达反射信号。
反观美国当前推进的六代机项目F-47,从波音公司公布的渲染图可见,其仍保留鸭翼翼面,未能解决多余翼面带来的雷达信号问题,在隐身性能上已落后于中国六代机。
![]()
除隐身设计外,人工智能在六代机空战决策中的应用,是卡明斯强调的另一大中国领先领域。他分析,未来空战环境将极度复杂:战机不仅需处理目标识别、威胁评估、跨平台协同(如与加油机、预警机、轰炸机的信息交互)等海量态势感知信息,还需同步控制多架协同战斗机(CCA)作战,并处理其传回的实时数据。如此庞大的信息体量,仅靠飞行员人工处理已不现实,因此,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实时信息处理与自主决策,成为六代机的核心能力之一。
而中国在这一领域已取得实质性突破——在93阅兵中,中国公开展示的多款无人机平台里,就包含具备高度自主空战决策能力的制空无人机。这些无人机可独立完成目标识别,在复杂空战环境中自主制定打击策略、开展毁伤评估,标志着中国已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作战系统,实现了从“人机协同”到无人机自主决策的关键跨越。相比之下,美国目前仍在推进中型无人僚机项目,尚未推出能与中国制空无人机对等的装备。
![]()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六代机在研发进度上同样存在明显差距。据公开信息,中国已有两款六代机原型机完成多次试飞,预计未来几年内可完成全部测试,正式列装部队并形成初始战斗力(IOC)。这一快速推进的背后,是中国在航空工业领域的集中投入与高效执行。
而美国六代机项目F-47则面临多重困境:根据美国官方计划,F-47最早需到2028年才能首飞首架验证机,较中国已落后数年;作为主承包商的波音公司,近年深陷生产能力下滑、设计水平不足、质量问题频发的困境——KC-46加油机的质量缺陷、F-15EX的交付延迟等问题,均暴露其工业能力的显著下滑,将直接影响F-47的设计与生产进度,甚至2028年首飞的目标能否实现都存在不确定性。雪上加霜的是,在美国通胀高企、预算紧缩的背景下,国会正考虑进一步削减六代机项目资金,恐导致研发进度再度延缓。照此趋势,待中国六代机形成初始战斗力时,美国的F-47或仍未完成首飞。
![]()
综上,达罗尔德・卡明斯对中国六代机领先的认可,不仅是一位资深航空设计师的专业判断,更客观反映了全球军事技术格局的变化。中国在六代机领域的领先,并非单一技术优势,而是涵盖隐身设计创新、人工智能应用成熟、项目进度高效推进的系统性领先;而美国则在设计理念、工业能力上暴露出明显短板,叠加官僚体系的制约,若不能及时调整战略,未来在空战技术发展中或将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