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淄博中埠的一间普通民居里,52岁的赵霞正俯身于工作台前,手中的针线在棉布间穿梭。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她手中的鞋垫上,三万针的纳绣痕迹仿佛时光的刻度,记录着从家庭手作到非遗传承的近四十年蜕变。
![]()
家传手艺的种子在岁月中萌芽
“我从12岁就跟着姥姥和母亲学做割绒鞋垫,那时只当小孩子拿着针线学着做,打发无聊。”赵霞回忆起在老家的学艺时光。她的母亲是村里小有名气的手艺人,总会先在布面上绘好图案,再手把手地教她纳绣。
学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母亲给的鞋垫样板和半成品,赵霞整整学了两年才掌握要领。她完成的第一双成品鞋垫上,绽放着生动的牵牛花,“那刻的成就感,记忆犹新”。
![]()
割绒鞋垫的制作堪称一场耐心的考验。从在晴天阴凉处“打阙子”制作硬衬,到熬浆糊、铺棉布、晒干剪样,再到印花纳绣,全程需要4-5天,整整三万针。“每一针都要稳、要准,错一针都会影响整体效果。”赵霞说。
![]()
电商东风唤醒沉睡的非遗
转变发生在2013年。学会网购的赵霞萌生了新想法:“能不能把鞋垫放到网上卖?”丈夫全力支持,帮忙拍照、注册账号。令她惊喜的是,这些由她独立完成的纯手工割绒鞋垫很快吸引了第一批顾客下单。
![]()
更让赵霞看到商机的是,不少顾客对学习制作过程表现出浓厚兴趣。她创新推出割绒鞋垫材料包,并通过网络远程指导。曾有一名湖北顾客,仅用一周时间就在她的指导下掌握了基本技法。“南方人特别喜欢喇叭花、郁金香这些花卉图案,”赵霞发现了地域审美差异,“这也成了新手学习的重要切入点。”
![]()
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
随着订单增多,赵霞的手艺逐渐走出淄博。外地市的拥军协会慕名而来定制拥军鞋垫,大客户批量下单,曾经的单打独斗已无法满足需求。她开始吸纳手工爱好者成为学员,更让人欣喜的是,有些顾客也转变为合作伙伴,主动帮忙代工纳绣割绒鞋垫。
“独木难成林,要让这门手艺真正活起来,必须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怀着这样的信念,赵霞开启了“生产性传承”之路。她被成为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的外聘教师,在日照开设了非遗手艺工作室,有订单时分给合作对象,带领大家共同增收。
针线串起的民生画卷
如今,赵霞的割绒鞋垫定价在50多元到100多元不等,支持私人定制,常被用作伴手礼,甚至通过顾客传到国外,成了“垫在脚上的文化名片”。
在赵霞的工作室里,来自不同年龄段的学员正专注地纳绣。大龄失业女工李姐在这里重拾信心,家庭主妇王女士找到了增收途径,年轻大学生小张则看到了文化创业的希望。“在这里,我不仅学会了手艺,更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学员陈女士的话道出了许多手工爱好者的心声。
![]()
非遗新生的启示
从自家使用的朴素手作,到能变现、传技艺的非遗项目,赵霞用一针一线证明了传统手艺在新时代的生命力。她的故事映射出非遗保护的可行路径:以手艺为根基,以创新为翅膀,以民生为归宿。
“非遗不该被供在神坛上,而要走进百姓生活。”赵霞认为,“只有当手艺能让人过上好日子,非遗传承才真正有了意义。”
在机器大行其道的今天,赵霞和她的学员们依然坚守着手工纳绣的传统。每一双鞋垫上的三万针,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在快节奏的时代里,依然有人愿意慢下来,用一针一线,编织生活,纳绣时光。
一副副小小的割绒鞋垫,正垫着越来越多人的脚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而赵霞的故事,也成了淄博非遗传承与创新中最生动的一页。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张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