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亿万光年的两个微观粒子,一个状态改变,另一个瞬间‘感知’并做出对应变化”—— 这听起来像科幻小说的情节,却是量子力学中真实存在的 “量子纠缠” 现象。
![]()
不少人疑惑:这种 “超光速感知” 难道违背了相对论中 “光速是宇宙最快速度” 的定论?要解开这个谜题,得先从量子纠缠的本质说起。
首先,量子纠缠不是 “超距作用”,而是粒子的 “量子关联”。当两个微观粒子(如电子、光子)通过特定过程(如光子分裂)形成纠缠态时,它们的量子状态会变得不可分割 —— 即便分开到宇宙两端,描述它们的量子波函数依然是一个整体,而非两个独立个体。
比如一对纠缠光子,若一个处于 “水平偏振” 状态,另一个必然是 “垂直偏振” 状态,这种关联是 “天生注定” 的,就像把一副手套分别装进两个盒子,无论盒子相隔多远,打开一个看到 “左手套”,立刻就知道另一个是 “右手套”,但这并不意味着两个手套之间有 “超光速通信”。
![]()
有人会问:“手套是提前确定好左右的,量子粒子的状态也是提前确定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正是量子纠缠与宏观物体的核心区别 —— 在未测量前,纠缠粒子的状态是 “叠加态”,既不是 A 也不是 B,而是同时处于 A 和 B 的混合状态。只有当我们测量其中一个粒子时,它的叠加态才会 “坍缩” 成确定状态(如水平偏振),而另一个粒子也会瞬间坍缩成对应的状态(垂直偏振),这个过程看似 “超光速”,但关键在于:粒子状态的坍缩不是 “信息传递”,而是量子关联的必然结果。
爱因斯坦曾强烈质疑这种现象,将其称为 “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并认为量子力学是 “不完备的”—— 他推测粒子可能存在某种 “隐变量”,就像手套提前藏好的 “左右标记”,测量只是揭开了早已确定的结果,而非真的 “瞬间影响”。为验证爱因斯坦的猜想,1964 年物理学家贝尔提出 “贝尔不等式”:若隐变量存在,实验结果会满足不等式;若量子力学正确,结果会违背不等式。
![]()
此后数十年的实验(尤其是 2015 年 “无漏洞” 贝尔实验)不断证明:贝尔不等式被明确违背,隐变量理论不成立。这意味着,纠缠粒子的状态确实是在测量时才 “随机确定” 的,且两个粒子的坍缩是瞬间同步的。但这并不违背相对论,因为 **“超光速信息传递” 的前提是 “传递可被控制的信息”,而量子纠缠的坍缩结果是随机的,无法被人为操控 **。
打个比方:你和朋友各持一个纠缠粒子,你测量自己的粒子,得到 “水平偏振”,便知道朋友的是 “垂直偏振”,但这个结果是随机的 —— 你无法通过主动改变自己粒子的状态,来让朋友的粒子传递 “1” 或 “0” 这样的有效信息。就像两个人各持一个随机生成数字的机器,机器生成的数字始终互补,但两人无法通过机器传递 “明天见面” 这类可控信息,这种 “同步” 不会打破光速限制。
![]()
此外,量子纠缠的 “瞬间性” 也源于量子世界的非局域性。在经典物理中,物体的状态只受周围环境影响(局域性),但量子力学中,纠缠粒子的关联超越了空间距离(非局域性),这是量子世界的基本特性,而非 “超光速运动”。相对论禁止的是 “超光速传递能量和信息”,而量子纠缠既不传递能量,也不传递可控信息,因此两者并不矛盾。
如今,量子纠缠已从理论走向应用,成为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的核心原理。它看似违背直觉,却一次次被实验证实 —— 这正是量子力学的魅力:它打破了我们对宏观世界的认知惯性,却以更精准的方式揭示了微观宇宙的规律。所谓 “超光速感知”,不过是量子关联的奇妙表现,而这种表现,恰恰印证了宇宙规律的深邃与统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