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先生称,去年10月起就发现孩子身上常出现淤青,今年3月21日通过监控看到,孩子被老师拽到房间推头撞墙、扇嘴巴。他要求查看早期监控,发现幼师们长期对多名幼童施暴,仅3月3日至21日期间,自家孩子及其他孩子被殴打次数就达近千次。10月17日,盘山县教育局工作人员回应,已在5月15日依法关停涉事幼儿园,6月中下旬对幼儿园法人作出永久禁入民办学校机构负责人或校长的处罚,并让园方开除了涉事老师。
(10月18日都市现场)
“15天内虐童近千次,拽头撞墙、扇打耳光”,某幼儿园的监控画面,比影视剧中“容嬷嬷扎针”的场景更令人揪心。尽管涉事幼儿园已关停、法人被永久禁入、教师被开除,但“赶走现有容嬷嬷”的后续处理,终究无法抚平孩子身心的创伤。这场悲剧更敲响警钟:治理幼儿园虐童,不能只靠事后“就业禁止”的“惩戒棒”,更要在源头招录环节筑牢“防火墙”,从根本上拦截“容嬷嬷”式幼师进入行业。
事后的“就业禁止”,是守住儿童安全的“最后防线”,却难补事前监管的漏洞。盘山县教育局对涉事者的处罚,虽彰显了“零容忍”的态度:法人永久禁入、教师被开除,可这些举措都是“伤害发生后的补救”。对于那些曾被推撞、扇打的孩子而言,身体的淤青会消退,但内心的恐惧或许会伴随成长;对于其他家长而言,“事后追责”能缓解愤怒,却难以重建对幼儿园的信任。更值得警惕的是,若仅依赖“出事后再禁止”,意味着每一次“就业禁止”的背后,都可能已有孩子承受了无法挽回的伤害。这种“亡羊补牢”式的治理,终究是被动的,远不如“未雨绸缪”的源头防控更有意义。
招录环节的“严把关口”,才是拦截“容嬷嬷”的“第一道屏障”,也是保护儿童的关键前提。幼儿园教师面对的是毫无自我保护能力、心智尚未成熟的幼童,这份职业不仅需要专业的保教能力,更需要健全的人格、足够的耐心与对孩子的敬畏心。可现实中,部分幼儿园招录时往往“重技能、轻人品”:只看重应聘者是否有教师资格证,却忽视对其过往经历、心理状态、道德品行的核查;有的甚至为降低成本,聘用无资质、无经验的人员,给虐童行为留下隐患。试想,若涉事幼儿园在招录时,能多一层背景调查、多一轮心理评估、多一次师德考核,或许就能提前发现涉事教师的问题,避免悲剧发生。
堵住虐童漏洞,需要“事后惩戒”与“事前防控”形成合力。一方面,要让“就业禁止”成为真正的“高压线”:不仅要对涉事者终身禁入幼教行业,更要建立全国联网的幼教从业者信用档案,将师德失范行为纳入黑名单,让“容嬷嬷”们无处遁形;另一方面,要把“招录关口”扎得更紧:明确幼儿园招录的“硬标准”,强制要求核查应聘者过往从业经历、有无违法违规记录,引入专业心理测评,同时加强对招录流程的监管,杜绝“走后门”“降标准”。此外,还要完善幼儿园日常监管,比如保障监控全覆盖、可追溯,畅通家长监督渠道,让幼师行为始终处于“阳光下”。
幼童的安全,是社会文明的底线;幼教行业的纯净,是儿童成长的保障。“15天虐童千次”的数据是否准确,已经显得不重要了,而是这种行为需要引起重视,它不该只成是一次热点事件的议论,更应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契机。唯有跳出“事后追责”的被动模式,将监管重心前移,既用“就业禁止”严惩恶行,更用“严把关口”防范风险,才能真正为孩子们筑起安全的“防护墙”,让幼儿园成为滋养成长的“乐园”,而非暗藏伤害的“阴影之地”。
面对“容嬷嬷”,要引导孩子当“小燕子”不当“夏紫薇”。被指15天虐童上千次,谁是“夏紫薇”们的“皇阿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