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南海浩瀚的碧波中,有一座形似铜钟的岛礁——南海礁。它虽面积不大(礁体仅21.7平方公里),却拥有19.4平方公里的礁坪,是南沙群岛中唯一以“南海”命名的岛礁。
南海礁距离我国有人驻守的最南岛屿华阳岛150公里,距离我国最南端领土曾母暗沙470公里,距离马占弹丸礁65公里。环礁北端、南端和中间原有几片沙洲,我国古代渔民曾在沙洲歇息和摊晒鱼获,并称该礁为铜钟礁。
20世纪以来,南海礁沙洲在台风和海浪的作用下,时隐时出,逐渐缩小直至消失。但附近海域为我国渔民的传统渔场,盛产海龟、马蹄螺等,至今我国南海渔民仍在这里打渔。
1986年南海礁被马来西亚侵占后,成为南海争端的缩影。
![]()
一、南海礁的历史
(一)早期记载与管理
我国对南海的探索与开发历史悠久,可追溯至秦汉时期。东汉杨孚所著的《异物志》中记载的“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其中的“涨海崎头”就指南海礁屿。到了宋代,赵汝适在《诸蕃志》中进一步明确了南海诸岛的归属,将其命名为“千里长沙”“万里石塘”,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已经对南海诸岛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和管辖意识。
唐宋时期,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的管辖渐趋展开。南海诸岛隶属于广南西路琼管吉阳军的管辖范围,并且设立“水师”,将其纳入海防,这标志着中国政府对南海实施管辖的进一步加强。
![]()
明清时期,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的经营开发和管辖机制更加完备。继续将南海诸岛明确地纳入版图,置于广东省琼州府万州辖下,同时持续实施水师巡视,明朝设立巡海备倭官和海南卫,清朝设立崖州协水师营,负责对包括南海在内海域的巡视和军事戍卫。虽然具体官员名字因历史资料有限难以详尽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些官员肩负着守护南海领土的重要使命,他们的巡查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国对南海礁的主权行使。
(二)名称的确定与演变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公布南海诸岛地名,将该礁命名为马立夫礁。1947年,内政部方域司对其进行重新审定,正式命名为南海礁。1983年,中国政府再次公布标准名称,进一步强化了对南海礁的主权管辖。这一系列的命名与演变过程,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对南海礁主权的历史延续性和坚定性。
(三)古代渔民的活动
![]()
南海礁周边海域是中国渔民的传统渔场。我国古代渔民在长期的航海和生产过程中,发现了南海礁,并因其形似铜钟而俗称“铜钟礁”。他们常在礁上的沙洲歇息、晾晒鱼获,这片海域见证了无数中国渔民的辛勤与汗水,也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什么原因失去南海礁?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世界处于东西方冷战时期,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再加上台湾问题的影响,我国在南沙实施了禁海政策,这一时期,中国渔船前往南沙海域捕鱼的次数大幅减少,南沙的230多个岛礁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有海无防”的状态。加之当时我国海军力量有限,南沙防御薄弱,对南沙群岛众多岛礁的实际管控也相对较弱。
还有国际上部分国家对这种非法侵占我国南沙岛礁行为的默许或纵容,使得马来西亚有恃无恐,敢于采取行动侵占南海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