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郁风
103岁的杨振宁去世,算的上高寿。虽然昨天有些媒体煞有其事的“辟谣”,但今天传言还是成真。央视给予了高规格报道,写了备尽殊荣的悼词。
除了称其获诺奖和提出20世纪物理学最为重要的成就外,还格外提到“回国20多年来,杨振宁在清华大学任教,在培养和延揽人才、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此言可谓盖棺定论,杨大概率会享受国葬。在前几年,还有一些对杨振宁的攻击,包括对其迎娶翁帆的私生活指点,以及认为其当初留在美国,给美国做贡献,觉悟不如其同窗好友邓稼先。
但随着官方的肯定和背书,这些负面言论逐步消散,央视更是在报道中罗列了一堆80年代后他为中国科技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但是如果设想一下,如果当时杨振宁和邓稼先一同回国,他还会拿诺奖吗,还会活到103岁高寿吗?也许,他会和邓稼先一起,被打倒在茫茫戈壁滩上。
这里必须要插上一段杨振宁和邓稼先的特殊羁绊。1971年,已经斩获诺奖,荣誉等身的杨振宁在中美关系松动后,迫不及待的回国,并点名要见挚友邓稼先。而此时的邓稼先已经成为批斗对象。
由于杨振宁的及时出现,邓稼先因此得救,和他一起被批斗的10多位重要核物理专家也因此逃过一劫。
当然,提到杨振宁,就不可避免的提到李政道。杨振宁、邓稼先、李政道、巫宁坤都是西南联大的天之骄子,也都是当年赴美留学的天才。其中李政道和巫宁坤也交情匪浅。
巫宁坤1951年回国时,李政道专门去码头送他,当时巫宁坤力劝李政道和他一起回国,李政道只是笑笑,说了一句巫宁坤没听懂的话。
很快,巫宁坤回国后就被打倒,理由是“斯大林同志不幸逝世以后,南开大学全体师生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整队前往苏联总领事馆,哀悼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只有巫宁坤一个人非常勉强地参加了队伍,而且毫无悲痛的表现。”
关了多年牛棚后,1979年,巫宁坤在报纸上看到“著名爱国物理学家,诺奖得主李政道回国讲学”的消息,他来到北京饭店的国宾馆看望李政道,可此时早已是沧海桑田,两人天差地别。
在西南联大,杨振宁还有一个好友许渊冲,他在2021年以百岁高龄辞世,是著名翻译家。他和杨振宁经常交流古代文学,杨振宁也会和邓稼先一起背古诗:“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这段《吊古战场文》被杨振宁写在了《邓稼先》中,是杨振宁写给邓稼先的纪念文章,如今被选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许渊冲在1950年回国,由于曾给美国“飞虎队”做过翻译,很快成为被打倒的对象,受尽磨难。
杨振宁在美国从事的是基础理论物理研究,实事求是的说,以当时中国的条件,是没有办法深入研究的,杨振宁也难以在1957年获得诺奖。听闻杨振宁获得诺奖后,中国立刻让其父亲杨武之和导师张文裕劝说他回国。
起初杨十分心动,但他得知国内当时如火如荼的政治运动后,立刻打消了回国念头,并且加入了美籍。
1971年,他回国的身份是“美籍中国物理学家”,受到了最高领导人的高规格接见,除了拯救了邓稼先等一批核物理学家外,还促进了中美建交,也搭起了中美科学界交流的第一座桥梁。
历史和命运是如此神奇,造化是如此弄人。今天的杨振宁落叶归根,死后备享殊荣,他真正的内心究竟如何评价自己当年的决定,恐怕再也无人知晓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