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北京中午12点,杨振宁走了,享年103岁。一个名字,一段时代。他35岁拿下诺贝尔奖,103岁离开人世。
![]()
他的一生,不只是一位物理学家的传奇,更是一位在美中之间穿梭、在东西方文化中自处的知识分子的选择题。现在,他谢幕了,关于他的一切,也值得我们重新来谈一遍。不是颂词,而是对他真正留下了什么,做一次清清楚楚的盘点。
他去世的那天,整个科学界都安静了
![]()
10月18日中午,清华大学发布讣告,说杨振宁因病在北京去世。中国科学院、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机构随后发文致哀。
社交媒体上一片刷屏,不只是科学圈,普通人也在转发他年轻时穿中山装、戴黑框眼镜的照片。有人说他是“中国最后一个科学神话”,也有人说他是“活了103年的时代目击者”。
![]()
这是中国科学界无法避免的一天。杨振宁的离世,不只是一个人走了,而是一个标志性的历史节点结束了。他是第一个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还是那个让无数留学生相信“华人也能站上世界巅峰”的人。清华大学的悼文里用了五个字:“科学界泰斗。”这五个字,几乎没人反对。
但我们不能只是缅怀。杨振宁的影响力,不是靠年龄堆出来的。他之所以成为一个绕不开的名字,是因为他做出的科学贡献,至今还在影响着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
![]()
他改变了物理,也改变了中美之间的知识流动
杨振宁的学术生涯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出国、成名、回国。
他出生在安徽合肥,小时候就搬到了清华园。1938年,他考入西南联大,那时正值抗战时期,学校是临时搭建的,条件极差,但老师一流,梅贻琦、华罗庚、叶企孙,这些名字今天看起来像是教科书上的,但在他人生中是活生生的引路人。
![]()
1945年他作为清华的留美公费生去了芝加哥大学,三年后拿到博士。再过九年,他和李政道因为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一起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华人在国际科学界第一次站到聚光灯下。
但最重要的,不是那一个奖项,而是他1954年和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套理论今天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用大白话说,就是现在我们理解宇宙最基本运行机制的那张地图,有一大块是他画出来的。
![]()
这些成就都发生在他还没有满50岁的时候。之后的几十年,他在美国石溪大学教书育人,成了那所大学物理系的灵魂人物。但对他来说,最大的问题始终是:一个中国人,在美国做出世界顶尖成就,能不能再把这些东西带回中国?
他尝试过很多次,尤其是1971年第一次访华后,他成了中美学术交流的桥梁。2003年他彻底回国,放弃美国国籍、放弃养老金、放弃医疗保障,留在清华,甚至晚年还坚持给本科生上课。这些不是作秀,而是一个人真正决定他属于哪里。
![]()
他留给中国的,不只是理论,还有一种精神坐标
很多人评价杨振宁时,都喜欢讲“宇称不守恒”、“杨-米尔斯场”、“杨-巴克斯特方程”这些听起来很高深的概念。但如果你问一位理工科的大学生,杨振宁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们会说:他是“那个把中国科学带出去,又带回来的人”。
这句话看起来简单,其实不简单。
![]()
在那个中国科学资源极度匮乏、人才大量外流的年代,他没有选择只当一个“美国的华裔科学家”,他反复为中国科学发声。他曾说:“我这一辈子最不愿看到的,是中国人永远觉得自己不如人。”这是他内心最深的恐惧,也是他一生想改变的东西。
他筹建清华高等研究院,引进了姚期智,把世界级的人才带进来。他捐出自己2000多件珍贵科研资料,全部赠送给清华。他在课堂上讲课,一直讲到90岁。他不是在“还愿”,是在践行一种责任。
![]()
国际上对他的评价,也非常明确。《纽约时报》曾评价他是“跨越冷战与文明鸿沟的科学使者”,《金融时报》在2025年10月的讣告中指出,“他的科学理论仍是物理学教材的主心骨,而他个人的选择也定义了中美科学交流的复杂历史。”
这种评价,不是马后炮,而是对一个科学家在政治、文化、教育上的多维度认定。
每一个时代都需要一个“杨振宁”
![]()
杨振宁的离世,让我们重新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的科学,究竟靠什么站起来?是靠奖项?靠实验室?还是靠像他这样的人?
答案可能是:都不是。真正的支撑,来自于一种精神的延续。
杨振宁之所以特别,是因为他没有把科学当成工具,而当成信仰。他不追求名利,不迎合潮流。他说过:“理论物理最大的乐趣是发现最简单的规律。”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他人生的底层逻辑。
![]()
从1945年留学芝加哥,到2025年在北京去世,他的生命横跨了一个世纪,见证了中国从一穷二白到今天科技飞跃的全过程。他的回国,不是一次简单的归属选择,而是一次对未来的下注。事实证明,他赌对了。
今天,中国的科研经费、实验平台、科技实力已经在全球排得上号,但我们依然缺少一些像杨振宁这样有“精神引力”的人。他的离开,意味着我们又少了一个可以仰望的坐标。
但更重要的是,他留下了这个坐标的方向。
![]()
杨振宁这一生,不只是科学家的剧本,更是知识分子怎样在混乱的世界中立身、立志、立言的范本。
一个人能活103年不稀奇,稀奇的是,他用这103年,把中国科学写进了世界地图。现在他走了,但他留下的问题,我们不能不继续回答。
信源来自:《沉痛悼念!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人民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