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频频刷到“中国垃圾不够用了”的话题。
一边是部分农村地区垃圾随意堆积甚至塞满溶洞的新闻。
![]()
另一边却是城市里的垃圾焚烧厂争相“抢垃圾”。
甚至不惜花钱采购,连埋了20年的陈年垃圾都被挖出来重新焚烧。
![]()
这样的反差让不少人一头雾水:
垃圾难道成宝贵资源了?焚烧厂“吃不饱”的背后,藏着怎样的门道?
![]()
产能过剩而非垃圾少
很多人误以为“垃圾不够烧”是因为大家产生的垃圾变少了。
事实上恰恰相反,全国范围内的垃圾总量已经是2000年的2.2倍。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垃圾供给不足,而在于垃圾焚烧厂的产能增长速度远超垃圾本身的增长速度。
![]()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截至2024年底,我国垃圾焚烧能力已经达到每年3.88亿吨。
但全国城市的生活垃圾总清运量只有2.62亿吨,缺口相当明显。
![]()
更极端的案例是,某县级市的垃圾焚烧厂设计年处理能力21.9万吨。
2024年实际处理量仅5万多吨,产能利用率不足25%。
![]()
2024年全年,全国有5%的焚烧炉停运时间超过一半。
相当于近百座焚烧炉全年有半年以上处于闲置状态。
![]()
这种产能过剩的局面,源于十多年前的建设热潮。
2015年左右,由于焚烧比填埋更环保,各地开始通过BOT模式大规模推进垃圾焚烧厂建设。
![]()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负责建设运营,银行提供大部分贷款。
地方政府授予25-30年的特许经营权,加上2006年起国家对垃圾焚烧发电给予每度0.25元的补贴。
多重利好推动下,焚烧厂数量呈爆发式增长。
![]()
2005年全国仅有67座垃圾焚烧厂,到2024年10月已增至1010家。
单日焚烧能力从2016年的23.8万吨飙升至2024年的116.6万吨,远超“十四五”规划的80万吨/日目标。
![]()
更关键的是,这种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却面临垃圾处理能力不足的困境。
陕西渭南就存在典型的区域失衡,当地有4座垃圾焚烧厂,互相争抢垃圾。
而农村垃圾因为缺少从村到中转站的收运能力,只能“一个村一个坑”就地填埋。
![]()
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山区,把垃圾运到县城焚烧厂的运输费,比垃圾处理费本身还高。
再加上垃圾总量有限,支撑不起一座焚烧厂的运营。
导致很多农村垃圾只能就地填埋甚至露天焚烧,形成了“城市抢垃圾、农村堆垃圾”的奇特反差。
![]()
为保运营花式找垃圾
对于垃圾焚烧厂来说,“吃不饱”可不是简单减少焚烧量就能解决的。
背后藏着高昂的运营成本压力。
焚烧炉要确保有毒有害物质彻底分解,炉温必须稳定在850到1000摄氏度。
启动时需要先烧燃料油升温,中途温度不够还得继续补烧。
![]()
有从业者透露,曾因设备故障,不到1小时就烧掉了20万元的燃料油。
长期低负荷运行对企业来说就是持续亏损。
![]()
为了维持运营,焚烧厂不得不想出各种办法“找垃圾”。
最直接的就是从收费方变成付费方,以前是环卫部门给焚烧厂付费送垃圾。
现在反过来,焚烧厂要给垃圾来源方掏钱采购。
![]()
更常见的是掺烧工业垃圾,因为工业垃圾热值高,能帮助维持炉温。
但工业垃圾品质参差不齐,环保管控难度大。
除了管理层,一线从业者普遍反感这种方式,而且掺烧还需要专门的许可证。
![]()
还有一种备受关注的方式,就是挖掘填埋场的陈年垃圾。
浙江金华从2021年就开始翻挖填埋垃圾焚烧,当地垃圾处理能力已经达到城乡垃圾总量1.5倍。
广州也计划开挖兴丰应急填埋场约350万立方米的存量垃圾,利用富余的焚烧能力进行资源化处理。
![]()
不过业内人士表示,挖陈年垃圾更多是为了解决填埋场的环境隐患或腾出用地。
并非单纯因为缺垃圾,而且这类垃圾热值低、含渣土多,处理成本是新鲜垃圾的三倍左右。
实在是无奈之举。
![]()
即便如此,仍有不少焚烧厂面临生存压力。
垃圾焚烧厂的收入主要来自三部分:地方政府支付的垃圾处理费、售电收入和国家补贴。
随着2020年国补政策退坡,新建项目不再享受补贴,垃圾处理费成为重要收入来源。
![]()
其单价已从“十三五”期间的69元/吨提升到“十四五”的99元/吨,部分地区甚至达到150元/吨。
这又进一步加重了地方财政的负担。
一些龙头企业也开始寻求转型,从依赖政府的模式,转向服务企业和个人模式。
试图通过多元化经营突破困境。
![]()
垃圾分类绝非多此一举
面对焚烧厂“来者不拒”的现状,很多人产生疑问:
既然什么垃圾都能烧,之前一直推行的垃圾分类还有必要吗?
答案是肯定的,能烧不代表分类没用,反而分类能让垃圾的“价值”最大化。
![]()
得益于国产焚烧技术的进步。
现在不管是厨余垃圾、干垃圾,还是过期食品甚至假冒伪劣产品,都能通过焚烧发电。
但垃圾分类的核心意义,在于实现更高效的资源化利用。
![]()
比如厨余垃圾中分离出的地沟油可以制成生物柴油。
废渣能发酵产生沼气,最后的残渣还能用于养殖或制作饲料。
而分类后的干垃圾,因为不与厨余垃圾混合,含水量能下降35%,焚烧效率大幅提升。
冬天干垃圾多的时候,焚烧过程更顺畅,产生的污染物也更少。
![]()
很多人吐槽“分类后还是被一车拉走”,这其实是后端处理设施跟不上的无奈。
目前各地的厨余垃圾处理设施数量远少于焚烧厂,相关产业也不够成熟。
很多时候只能将分类后的垃圾统一焚烧。
![]()
但这并不意味着分类没有意义。
随着未来厨余垃圾处理设施的完善,分类带来的资源化效益会逐渐显现。
以上海为例,2025年前5个月,日均分出湿垃圾8690吨。
![]()
这些垃圾大多进入厌氧车间转化为沼气发电,不再占用焚烧产能。
既节约了资源,也减轻了焚烧厂的压力。
![]()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
垃圾分类是落实“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3R原则的关键一步,是垃圾管理的根本举措。
![]()
垃圾焚烧虽然能解决末端处置问题,但并非“万能药”。
焚烧过程中产生的二噁英、飞灰等污染物仍需严格管控,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投入。
只有从源头做好分类,才能减少垃圾总量,提升资源利用率,这也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
![]()
说到底,垃圾焚烧厂“吃不饱”的问题。
本质是供需失衡的结果,是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
未来需要政府做好精准规划,打破区域壁垒,推进跨区域联合焚烧,避免盲目建设。
![]()
企业则需要转型创新,拓展供热、协同处理污泥等多元化业务。
甚至像部分龙头企业那样走出国门,参与海外垃圾焚烧项目。
目前中国企业参与的海外项目已超过80个,成为新的增长点。
![]()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坚持垃圾分类,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依然是为环保贡献力量的重要方式。
毕竟,垃圾治理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案。
![]()
只有持续优化的长期行动。
才能让每一份垃圾都真正实现“变废为宝”,让绿色发展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