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日前,中央绿轴区域G-30c地块、吴桥单元A-07地块两宗涉宅地块挂牌,均出现了同一个要求:新建住宅建筑高度最高部分与最低部分高度比不超过3:1。
这也意味着,有关部门重新开始限制“高低配”了。
按照住宅建筑不超过3:1的要求,在常见的住宅限高80米且大于24米的地块里,住宅高度将不再同时出现80米与24米的双踩线设计,而是适当缩小高度差。
尽管这种做法未必能完全禁止“高低配”,但有望减少这种做法,起码能确保建筑高度的协调。
![]()
璞拾云洲效果图
今年以来,“高低配”重出江湖,璞拾云洲、天曜序等新盘,均以“高低配”形式亮相。
其他尚未完全亮相的项目,也很可能出现“高低配”。
比如,像状元南单元E-01a、E-01b地块,从施工现场及已公布的效果图看,也做了“高低配”。
还有其他一些已出让、未亮相的地块,也不断有传闻称,它们将做“高低配”产品。
可以看出,璞拾云洲只是一个打头阵,接下来还会有好几个“高低配”产品。
![]()
建设中的“高低配”住宅
“高低配”指那种由高层住宅、低密度住宅组合而成的小区。在同一小区内,建筑高度、形态、布局等存在巨大差异。
这种“高低配”住宅,10余年前曾在温州市区非常盛行,但2017年后几乎绝迹。
时隔多年,“高低配”竟然重出江湖了,它对温州楼市乃至温州城市,将带来哪些影响?
02
“高低配”到底好不好,我们不妨看看当初它为什么被有关部门禁止。
![]()
“高低配”住宅
在温州,早期有零星“高低配”,大面积兴起于2012年左右。
这种小区一般容积率在2.0左右,本应全部设计为高层住宅。但是,开发商为了利润最大化,在小区内设置一些低密度住宅,与高层住宅形成“高低配”。
毕竟,低密度产品能卖出更高的溢价。
在市场一般的情况下,通过高层住宅的保本销售换取热度、流量,将利润空间放在低密度产品中,成了一种见效快的营销方式。
像一些南向是主干道的住宅地块,开发商通过沿主干道建设低密度产品,在获得溢价的同时,用来缓冲主干道对背后高层住宅的影响,从而实现全盘溢价。
![]()
主干道旁的“高低配”
更极端的,还有开发商为了利益最大化,江边建高层住宅打造一线江景房,内部非江景区域,却做了低密度住宅。
最终,这些低密度住宅夹在高层住宅之间,非常压抑,失去了低密度住宅应有的舒适性。
![]()
夹在高层住宅之间的低密度住宅
这种高度过于悬殊、产品差异化过大的“高低配”,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它在一个小区内造成了两种形态的住房,埋下潜在争议。
比如,部分低密度产品设置了私家庭院,占据了公共绿地面积,令部分高层住宅居民对此有疑义。
其次,它让建筑占据了更多土地,导致园林景观面积减少,再加上部分园林景观面积被圈进私家庭院,使得公共园林景观面积变得更少。
或许高楼层有了景观视野,但从中低楼层看出来,却是密密麻麻的矮房子,几乎看不到绿色。
![]()
“高低配”的视野与园林
另外,从城市形象角度看,高度过于悬殊的“高低配”,破坏了城市天际线,丧失了应有的美感。
个别“高低配”产品,还出现在了城市关键地段,对城市形象造成了破坏。
当年,温州还险些在瓯江沿线出现超高层建筑搭配低密度产品的案例。
2015年,洪殿片区B-35地块竞拍前,曾有房企在提报方案时,根据“至少建设1幢高150-200米的地标建筑”要求,设计了1幢高200米的细长建筑,地块其余部分均为低密度产品。
所幸,该房企未能竞得,该地块最终打造成现在的翡翠滨江,成为瓯江沿岸城市天际线的组成部分。
![]()
翡翠滨江及瓯江城市天际线
鉴于上述现象,2017年5月起,为遏制这种破坏城市形象的“高低配”,便在土地出让时设置最低住宅高度要求,一般在24-36米。
就此,除少数特殊地块、历史遗留项目外,这种高差悬殊的“高低配”在温州市区几乎绝迹。
03
当“高低配”不再成为主流,温州市区的住宅布局,得到了明显优化。
后来新的“高低配”,往往是24-36米(8-12层)不等的小高层住宅,搭配54-100米(18-33层)不等的高层住宅,存在高度差,但没那么大,相互之间的比例更协调,形成相对较好的层次感、城市天际线。
![]()
相对合理的高度差
在一些容积率约2.0的地块里,出现了大楼间距、大园林景观,让低楼层都能享受更好的采光、日照、园林视野,大大提升了小区品质与价值。
不过,更多住宅的容积率还是不低,楼间距按最低标准来,低楼层的采光、日照难以被保证。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小区的园林景观面积,还是足够的。
![]()
大楼间距与大园林景观
然而在楼市下行后,为了吸引开发商拿地,各种条件又重新放宽,部分地块取消了住宅高度下限,导致“高低配”重新出现。
即便是一些地块的住宅仍限低24米,在“住宅层高标准将提高到不低于3米”的新规下,24米住宅总楼层从8层降至6-7层,提供了做“叠墅”的条件,使得开发商采取“高低配”。
可以看出,只要楼市低迷,为了吸引开发商,原先设定的条件就可以随意放宽。
而上一批“高低配”住宅,恰好也出现在温州上一轮楼市下行期。直到楼市全面回暖后,才对其进行限制。
![]()
10余年前开发的“高低配”住宅
“高低配”就像个“夜壶”,需要的时候就拿出来用,用不着了就收起来。
同样的,还有拓展面积、不强制全装修,等等。
04
很显然,“高低配”弊大于利。
当更纯粹的低密度住宅大面积铺开,“高低配”中的低区住宅,优势将慢慢减弱。
尤其是那些夹在高楼中间的低区住宅,以及一些楼间距过小、采光日照不佳的“下叠”,根本算不上“好房子”。
困难是一时的,而建筑会存在很长时间。
若因眼下的困难,而放任“高低配”,对人居产品、城市建设造成长期破坏,得不偿失。
![]()
高层住宅、低密度住宅各就其位
真正的“好房子”,要让高层住宅、低密度住宅,各归其位。
高层住宅要拉开楼间距,做大园林景观。要确保中低楼层能欣赏园林景观,而非密密麻麻的屋顶,高楼层能看到城市风景,而非密密麻麻的窗户。
高层住宅与小高层住宅的组合,合理控制高度差,也能避免城市天际线“剃平头”,显得更有起伏感、层次感。
这需降低地块容积率,并严格限制住宅最低高度、楼间距最小宽度等。限低24米还是略低,可调至36米。
![]()
外立面、天际线、景观兼备的新盘
低密度住宅则要限高,让地块内的产品更纯粹,均为相似类型,并于同一板块形成一片低密度住区。
在确保板块内配套设施齐全的前提下,保持低密度住宅应有的安静、生态氛围。
这样的房子,才是真正的“好房子”,最终形成更宜人的人居环境,提升温州人居水平与城市魅力。
如今,当新的涉宅地块挂牌,对高度差进行限制,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市场,真正践行“好房子”。
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