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敢回家,他们会打我。”
![]()
英国某中学的办公室里,13 岁少女攥着老师的衣角,声音抖得像秋风里的落叶。没人能想到,这句带着哭腔的求助,撕开了一个持续 7 年的家庭噩梦 —— 从她 6 岁那年起,父亲、祖父、两位哥哥就成了反复侵害她的恶魔,而本应是避风港的家,早成了不见天日的囚笼。
更让人齿冷的是她向母亲求助的瞬间。当少女鼓起全部勇气说出遭遇时,得到的不是拥抱和保护,而是母亲狠狠的耳光。“闭嘴!家丑不可外扬!”
母亲边骂边把她拖进厨房,塞进狭窄的橱柜锁起来,任由黑暗和恐惧将她吞噬。橱柜外,是家人若无其事的交谈声;橱柜内,是少女破碎的求救声被死死捂住。
![]()
这场暴行里,连年幼的妹妹也没能幸免。虽然未遭受性侵,却长期承受着身体虐待,小小的身躯上布满伤痕。
而这个家里的男性长辈们,早已丢掉了为人父、为人祖的底线:祖父本该是庇护孙辈的依靠,却成了侵害的参与者;父亲理应是家庭的守护者,却成了伤害女儿的元凶;两位哥哥本该与妹妹相互扶持,却成了助纣为虐的帮凶。
7 年时间,足够一个幼儿长成少年,却没能让这场罪恶停下脚步。邻居或许听到过女孩的哭声,社区或许察觉过家庭的异常,但 “不插手别人家事” 的观念像层隔膜,让求救信号一次次石沉大海。
直到女孩在学校彻底崩溃,老师打破沉默报警,警方才从这个看似普通的家庭里,带走了父亲、母亲、两位哥哥、伯伯和祖父 6 名嫌疑人,他们全面临着重罪指控。
![]()
家庭崩塌背后,是保护网的全面失守
这起案件绝非个例,更像英国儿童保护体系漏洞的一个缩影。就在不久前,10 个月大的婴儿芬利被父母虐待致死,身上有 130 处伤痕,而这距离他被社会服务机构送回父母身边仅 39 天。社工曾多次家访,却没能识破这对吸毒夫妇的伪装,最终让婴儿死在沾满粪便和呕吐物的床上。
更荒诞的是英国《儿童法》的尴尬处境。这部 1989 年出台的法律被学界讽刺为 “父母虐待行为保护法”,因为它过度强调监护人权利,却忽视了儿童的安全。此前还有受害少女被强奸生子后,地方政府竟将强奸犯列为孩子的 “法定联络人”,甚至可能赋予探视权,理由是 “需通知所有涉事方”。
![]()
在这样的体系下,“家丑不可外扬” 的传统观念更成了罪恶的帮凶。就像另一起案件中,5 岁起被继父的父亲性侵的夏洛特,因害怕家人受报复而沉默 9 年,12 岁时还被对方用衣架强行堕胎,差点丢了性命。直到施暴者与母亲吵架后离开,她才敢报警让恶魔入狱。
英国媒体尖锐地指出,这起 13 岁少女的案件里,学校老师的介入虽是及时雨,却更像 “亡羊补牢”。家庭防线彻底崩塌,社区观察形同虚设,社会服务机构未能及时介入,直到孩子主动求救才发现问题 —— 这样的保护机制,早已滞后于罪恶的脚步。
![]()
从英国到中国:“家” 不应成为地狱
让人痛心的是,类似的悲剧也曾在中国发生。2008 年,黑龙江省汤兰兰案引发社会震动,14 岁少女向警方报案,称自 6 岁起长期遭受父亲、母亲、祖父等多名亲属的性侵和虐待。
与英国这起案件相似,她的求助曾被家人漠视,直到外界介入才得以解脱。
2018 年,法院对此案作出终审判决,11 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用法律的威严守住了底线。两起跨越国界的案件,都指向同一个核心:家庭不该是罪恶的温床,儿童保护需要家庭、学校、司法形成合力。
![]()
如今英国警方仍在推进案件审理,那名 13 岁少女和妹妹已被安置在保护机构,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但那些刻在童年里的伤痕,或许要用一生去治愈。
而这起案件留下的警示,远比判决结果更沉重:当 “家” 不再是避风港,再严密的法律和机制,也不如每双愿意倾听的耳朵、每双敢于伸出的手更有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