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难得君
我写车,不靠参数堆砌,不搞厂家吹捧。就是作为一个开了三十年车,也开了不少电池车的普通司机,跟大家说说真话。
新能源车是趋势,是未来,这我承认。加速快、安静、省钱,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优点。但电池车不等于新能源车,这是基本的常识。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很多新车为了标榜“智能”、“前卫”,搞出来的一些设计,完全就是“反人类”。今天,咱就盘盘这六大“反人类”的设计。
▌隐藏式门把手
第一次见隐藏式门把手,觉得真酷,整车线条干净得像概念车。但帅,真的不能当饭吃。
冬天,在北方,这东西就是个“噩梦”。一夜大雪或者冻雨过后,门把手那块地方冻得结结实实。你揣着钥匙走过去,车是感应到了,“咔哒”一声解锁了,可门把手弹不出来。
![]()
你用手抠,用指甲撬,毫无反应。最后怎么办?回家接盆温水,慢慢地浇。一边浇一边心里骂娘:我买个车,是为了伺候它吗?传统车那个明晃晃的把手,一拉就开,它不香吗?
这还不是最糟的。前两天成都粗粮车爆燃,外面的人根本就打不开车门,里面的人估计晕了,结果变成了一坨焦炭。
![]()
设计师可能只考虑了好看,风阻系数降低了0.001,却忘了车最基本的属性之一: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能让人轻松、可靠地进出。
▌半幅方向盘
这个设计,常见于一些号称“颠覆性”的车型上。看着像赛车方向盘,握着感觉很战斗。但问题是,我们99.9%的时间,是在城市的拥堵路段和高架桥上,不是在赛道上。
掉头、揉库、挪车,这些需要快速、大角度打方向盘的场景,是半幅方向盘的“照妖镜”。
![]()
手忙脚乱,一把抓空的感觉,我相信试过的人都懂。原本一把能完成的方向,现在你得倒腾手,危险性无形中增加了。
厂家说这是为了不遮挡屏幕视野。可我们开了这么多年车,圆形方向盘也从来没觉得它有多遮挡视线啊。
这种为了一个微不足道,甚至“伪需求”的优点,去牺牲最核心、最关乎安全的使用习惯,这种厂家都是些坏B。
▌全触屏:实体键1秒钟搞定的事,它得花几十秒
这是我个人最想吐槽的一点。现在的新车,中控台上光溜溜的,所有功能,从空调风量、温度,到座椅加热、通风,甚至雨刮器,都得去那个大屏幕上找。
开车时,我想调低点空调温度。放在以前,我手一伸,盲操作,拧一下旋钮,一秒钟,眼睛都不用离开路面。
现在呢?我得先找到屏幕上的空调区域,点进去,看着那个虚拟的滑块,小心翼翼地拖动。整个过程,我的视线离开路面至少两三秒。这两三秒,在高速上,车子已经开出去上百米了。
![]()
这不仅仅是麻烦,这是安全隐患。
触屏没有物理反馈,你必须用眼睛去确认。而且,车机系统卡顿一下,或者App切换慢一点,这个过程就更漫长了。
把常用功能实体按键保留,这从来不是什么技术难题,只是一个设计选择。
厂家选择了“极简”,选择了“科技感”,却把安全和风险抛在了脑后,牠们这帮玩意从来就不在乎用户的生死。记住,牠们自己从不开自家生产的车!
▌电子外后视镜
就是把传统后视镜换成一个小摄像头,在车内A柱位置装个屏幕或者中央显示屏来看。优点是风阻小,视野可能更广不受天气影响(有加热除雾)。
但它的缺点同样致命。
首先,视野失真。摄像头里的画面和肉眼直接看,距离感、速度感是完全不一样的。你需要重新适应,而这个适应过程本身就充满风险。旁边车道车的距离,你看屏幕会觉得比实际要远,等你判断可以变道时,可能已经很危险了。
![]()
其次,延迟问题。哪怕是零点几秒的延迟,在高速行车时也是致命的。真实镜子里是实时的,电子屏是“录播”的。这种感觉非常难受。最后,遇到强光、暴雨、摄像头沾了泥水,屏幕上的画面质量会急剧下降,甚至一片模糊。而传统玻璃镜子,再怎么样,你也能看个大概。
这个技术也许未来会成熟,但在当下,它更像是一个为了法规允许而强行上的“炫技”配置,实用性真的比不过那两片朴素的玻璃镜子。
▌全景天幕:从“星空房”变“桑拿房”
当年第一次看到全景天幕,觉得太浪漫了。晚上带着家人孩子看星星,多惬意。可现实是,我们白天开车的时间远多于晚上,而我们头顶上,是夏天毒辣的太阳。
很多车企为了节省成本,只给天幕配一个薄薄的遮阳帘,或者干脆不配,让你后期自己买。
结果就是,夏天即便空调开到最大,你依然能感觉到头顶传来阵阵热浪,头皮被晒得发烫。什么看星星,那时候你只想有一块铁皮帮你挡住太阳。
![]()
所谓的隔热玻璃、可变色天幕,在实际体验中,效果远远达不到宣传的水平。
一个本该提升幸福感的设计,最后却成了“桑拿房”的罪魁祸首。车,首先是代步工具,舒适性是基础。如果连基本的隔热都做不好,再浪漫的“星空房”,也只是个中看不中用的摆设。
▌单踏板模式:习惯与安全博弈
单踏板模式,简单说就是松油门就有很强的刹车效果,甚至能刹停。它的初衷是好的,能最大化能量回收,增加续航。
但它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你的肌肉记忆。开了几个月单踏板模式,你会形成“脚一松,车就停”的依赖。万一哪天你开回传统燃油车,或者新能源车电量满了能量回收失效时,在紧急情况下,你可能会下意识地只抬油门,而忘了去踩刹车踏板。这零点几秒的迟疑,可能就是天壤之别。
![]()
这不是危言耸听。已经有不少案例显示,一些习惯了单踏板模式的司机,在突发状况下把油门当刹车踩,因为他的脚长期只在一个踏板上活动,紧急时一慌,往下踩的肌肉记忆超过了移动脚去踩刹车的记忆。
驾驶安全,容不得半点“习惯博弈”。我们可以去适应和学习新的驾驶技巧,但这个技巧不能以混淆最基本的保命操作为代价。把选择权完全交给用户,让用户在“省电”和“安全习惯”之间做选择,这本身或许就是一种不负责任。
▌写在最后
说了这么多,我心里其实挺复杂的。
我热爱汽车,也为中国汽车的飞速发展感到高兴。尽管40年过去了,他们依旧造不出一台像样的发动机和变速箱,但毕竟造冰箱沙发大屏幕还是蛮厉害的。
无论是多智能的车,它最终服务的,是车里那个有血有肉、会冷会热、会紧张会慌乱的人。
科技的进步,不应该是增加我们的死亡率,更不应该只是宣传好看和加速快。
它应该是温暖的,是体贴的,是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能提供最直接、最可靠帮助的那个伙伴。
追求那些华而不实的设计,值用户安全于不顾,出了事故全网封杀消息,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去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样的车企就该死!
这篇文章,是我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是我和无数车友、同行交流后,憋在心里很久的大实话。如果它也说出了你的心声,让你在选车用车的路上少踩一个坑,那么,你的每一个点赞,每一次转发,都是对我这个自媒体人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