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6月4日深夜,咸阳城头的探照灯在渭河两岸来回扫动,电话线那端突然传来短促的命令:“三天之内,61军务必赶到城下。”话音不长,电键啪地一声断了。值班参谋抬头望向黑漆漆的北面,心里嘀咕:赶来的那支部队,正是当年皮定均率领杀出中原包围圈、名扬天下的“皮旅”旧部——如今的61军181师。
要说这支部队的来历,得把时间拨回到1946年6月底。那时的中原解放区被整整30万国民党军围成铁桶,上级判断以我方兵力硬打无异于自寻死路,于是决定主力分批西突。为了把敌人目光吸引到另一侧,李先念、郑位三挑出冉冉冒尖的1纵1旅,故意从东线敲锣打鼓,搞个“假突围”。这便是后来被战友们喊作“皮旅”的部队,旅长皮定均三十出头,脸上总挂着几分狡黠。7月19日深夜,一纵主力在淮河岸边同国民党36师激战,浓烟掩护下,皮旅趁隙北折而走,一天一夜狂奔120里,20日黄昏越过津浦铁路,钻进苏皖解放区,身后包围圈竟没摸清真相。佯动成功,这支不足四千人的队伍却成了全线关注的焦点。
![]()
进入苏皖后,编制、番号都随之更改。华中野战军第六师成立,第13旅挂在名下,皮定均升任旅长。短短半年,“皮旅”打了涟水、阜宁几个硬仗,把缴获的六○炮、轻重机枪统统带回宿营地,火力比刚突围时翻了一番。1947年1月,皮定均调任六纵副司令员,告别老部下。临行前他拍着方升普的肩膀说了一句:“炮要养精蓄锐,人要越练越硬!”这是那天营房里唯一的一句话,所有人都记得。
皮旅离了老旅长,但锋芒并未钝化。那年年底,华东野战军第一纵独立师被抽调北上,与太行军区独立一、二旅合并,华北军区第十三纵队随之诞生,原皮旅改称37旅。华北战场环境复杂,平川与山地交错,37旅起初并不适应,步兵连长们常抱怨:“冷得枪栓拉不动,咋整?”三个月后,37旅打晋中,夜渡滹沱河,在榆次活捉赵承绶、沈瑞两位国民党将军,缺口就此撕开,谁也不再质疑它的身手。
1948年7月,华北军区大调整,十三纵被编入第一兵团,番号简化为61军,下辖181、182、183三师。因为长期征战缴获颇丰,181师手里攥着美制布朗宁重机枪、60迫炮,还有拆卸不久的M1步骑枪。步兵排里自动火器能占到三分之一,这在解放军各部队中很少见,兄弟军调侃它是“半个美械师”。
![]()
队伍的方向很快由北向西。1948年12月,第一兵团在忻口以西集合,顶着寒风横渡黄河,之后沿陇海线西进。翻山越岭两千里,士兵肩上的重机枪零件磨得锃亮。大伙嘴上吐槽,可心里憋着一句:“西北那块地儿,还没见识过咱的家伙。”
进入1949年,西北局势陡变。彭德怀判断马步芳、马继援不会甘心龟缩青海,迟早要找机会扑向渭河平原,于是计划抽调精锐镇守西安外廓。5月下旬,61军奉命自山西太原火速南下,昼夜兼程,六天走完五百五十公里。西安百姓在城门口围观,一眼就能看出这支部队不一样:枪管发黑,步伐齐整,背包虽破却无一漏线。
61军抵达咸阳后,军部将主力181师推到城北。师长王诚汉把地图在尘土里一摊,用石子比划道:“咱在这里摆成半月,河滩空阔,马家军不敢硬拐。”参谋担心侧翼被撕开,王诚汉摇头:“让他们来,近了就开火。”他打定主意以三团分置:541团守正北,542团扼东北,543团移至西侧兼顾城墙子午堤。师部挪到城头,给炮兵和机枪连标定射界,重火器集中使用,一门也不外借。
6月5日拂晓,马继援调集的82军先遣骑8旅出现在地平线。尘土掀天,足有五十条纵队。骑8旅自恃速度,估摸只要两小时便可撞开咸阳东门。没承想距离还有一千米,就被541团的十二挺重机枪抬射。密集弹雨撕碎马群,马尸横陈,骑兵被迫掉头。守城战第一幕,就这样草草收场。
![]()
黄昏将至,82军三个步兵师赶到,火力准备足足持续半个小时,炮弹一颗接一颗砸在砖墙和河滩上,碎石四溅,战壕几乎被削平。夜色掩护下,国民党军整营推进。可一旦接近百米线,潜伏火力网瞬间拉开——密集冲锋枪点射,冲击波立刻被切割成碎片。542团还把两门迫击炮前顶到壕沟里,炮弹出膛就是贴地跳爆,脚步声夹杂着惨叫,在夜空回荡。战到凌晨,敌军再无成建制攻势,只剩稀稀落落的哨兵探头探脑。
天亮后,王诚汉照常巡视各阵地,顺手把一支掉进泥里的M1捡起来。警卫边擦枪边问:“师座,要不要追击?”他摆手:“不急,等主力兵团到,马步芳自己会给咱找机会。”果不其然,西北野战军第一、第二兵团随后抵近,马家军见态势不妙,急忙退向泾阳。两天一夜的咸阳阻击战,181师对阵国民党军82军,杀伤约两千人,自身伤亡三百余。换算下来,一个师硬扛一个军,仍然立于不败,这便是“皮旅”基因带来的韧劲。
值得一提的是,181师把华北带来的美械火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每团配属的炮连火炮完整,弹药足,射速稳定,马家军的骑兵在开阔地带很难近身。相比之下,敌人虽有人数优势,却被迫分散冲击,一旦被火力点打乱节奏,后续梯队根本无法展开。这场硬碰硬,把“马家军骑兵天下无敌”这块招牌扎了几个窟窿,也让敌方高层首次意识到,西北战场再无回旋余地。
![]()
回到问题本身:中原突围后的皮旅到底去了哪?先是苏皖、后到华北、再折西北,每一次改编都在加强;旅、师、军的番号不停变化,骨子里的顽强却没丢。从四千余人破围流动作战,到美械火力充盈的万人师,再到咸阳一战以寡敌众,脉络清晰。皮定均当年的那句话——“炮要养精蓄锐,人要越练越硬”——一路传下来,成为181师官兵挂在胸前的一条绶带。
此役之后,第一兵团继续西进,解放兰州、张掖、酒泉,181师始终担任突击或者预备。1950年编入西北军区守备序列,师旅再无拆分。档案室里,仍能找到那几张旧照片:1946年豫西突围时缺角的军旗、1947年江淮水网里架桥的独木舟、1949年咸阳城头被炸掉一角的望远镜。串起这些碎片,就能看见一支部队由小到大的完整轨迹——它曾叫皮旅,也叫37旅、181师,番号会变,硬骨头不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