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会茶坑正尾围
在新会生活,每个新会人总忍不住就找玻璃罐里的陈皮 —— 沸水注入白瓷壶,橙红的果皮在水中缓缓舒展,先是清新的柑香飘出来,接着是陈醇的暖意裹着甜润,一口下肚,连喉咙里的干燥都被悄悄抚平。这样的治愈时刻,藏着温和堂的而这份 “好”,要从它的诞生地说起:新会核心产区茶坑正尾围的山水、坚守多年的有机种植,还有这片土地上走出的伟人梁启超,共同酿出了这罐陈皮的独特滋味。
新会陈皮的 “天赋宝地”
懂陈皮的人都知道,“产区定乾坤”。新会陈皮的核心产区素有 “天马、梅江、茶坑、东甲、西甲” 之说,而茶坑村的正尾围,更是核心里的 “精华段”。为什么这里能长出好柑、晒出好皮?答案就藏在这三江汇聚之地,西江与潭江还有虎坑河的精髓。
茶坑正尾围恰好坐落在两江交汇处,江水千万年冲刷,带来了富含钾、钙等矿物质的冲积土 —— 土层疏松透气,像给柑树铺了层 “营养毯”,既能保住水分和肥力,又不会让根部闷涝。站在柑园里低头看,土壤呈浅褐色,用手一捻能感觉到细腻的颗粒感,这正是柑树最爱的 “沃土”。
当地老茶坑人说:“正尾围的柑,果皮比别处厚半分,油室更密,晒出来的陈皮陈化后更甘醇。” 这份 “天赋”,是山水对茶坑的馈赠,也是温和堂选择在这里扎根的原因 —— 只有好土地,才能长出有灵魂的柑果。
![]()
地理标志
茶坑与梁启超的人文韵
如果说山水是茶坑陈皮的 “骨”,有机种植是 “肉”,那梁启超的人文底蕴,就是它的 “魂”。从温和堂柑园往村里走 10 分钟,就是梁启超故居 —— 青砖黛瓦的老屋,院里的凤凰木还像当年一样茂盛,墙上挂着 “少年强则国强” 的字幅,静静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
梁启超出生在茶坑,少年时在村里的私塾读书,后来赴京求学,成为近代史上 “戊戌变法” 的核心人物,也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牵挂家乡,曾在书信里写 “茶坑的柑,比别处甜”,晚年还常让家人寄陈皮到北京,用来泡水、煲汤。茶坑人说,梁启超先生一生追求 “维新” 与 “坚守”,这份精神也融进了当地的物产里 —— 就像种柑晒皮,既要守着传统工艺,又要顺应时代需求,温和堂的有机种植,正是这种精神的延续。
如今走在茶坑村,还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村里的石板路刻着历史,老人们会给孩子讲梁启超的故事,就连种柑的师傅,都知道 “好陈皮要像做人一样,实实在在”。温和堂扎根这里,不仅是种柑晒皮,更是在传承这份人文 —— 他们会在陈皮包装上印上梁启超的名言,会带游客参观梁启超故居,让大家知道:喝到的不只是陈皮水,还有茶坑的文化温度。
![]()
新会青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