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我在清远清城游玩,循着老城区的烟火气,从充满古韵的起凤里逛到商铺林立的上下廓街,再沿着北江岸边慢慢前行。江风拂过脸颊时,一栋特别的建筑突然撞入眼帘——楼体层层叠叠,门窗排布得紧密又规整,透着浓浓的生活实感,恍惚间,竟像真的走进了《72家房客》里那个热热闹闹的市井大院。这里就是清远当地人常提的麻石楼。
![]()
这幢在北江边遇见的“麻石楼”的建筑,藏着清远工业时代的密码:1982年,正是清远化肥厂红火的时候,为改善职工住宿,厂里专门从福建请来工匠,照着当地的石构建筑样式动工兴建。当年这样建造是看重的是石楼经久耐用的特性,却没想到这一建,就造出了清城区唯一一栋整体石结构的特色建筑。当我走近细看,被眼前石楼的中西合璧风格震撼,真的令人称奇:长长的走廊立着罗马式石圆柱,透着西式洋楼的气派;而镂空雕花窗棂、规整的天井布局,又藏着中式建筑的精巧,阳光穿过雕花落在石阶上,光斑里都是岁月的痕迹。
![]()
在我参观的时,遇到一位住在的阿姨,就闲聊起来,阿姨说她是这里的老住户,麻石楼的每块石头都刻着青春。“当年能住这儿可是天大的荣耀!”她指着楼旁的路回忆,这条路最早是工人们用砂石一手一脚铺起来的,只为方便化肥运输。1994年房改时,阿姨和其他工友花积蓄买断了房子,工龄长的人还能享受到优惠。更让住户们骄傲的是,这栋只用灰泥粘合石块的建筑,在当年北江特大洪水中竟安然无恙——即便一楼全被淹没,水退后依旧巍然挺立,成了北江边最可靠的“避风港”。
![]()
![]()
时光流转,化肥厂的烟囱早已沉寂,但麻石楼的烟火气从未消散。如今楼里住户,一半是坚守的老职工,一半是来自各地的租客。外城人租住这里是看中这里便宜的房租和一线江景,把前面泥地改造成小菜园,种满辣椒和青菜;有的住房还种上花,让斑驳的窗台成了楼里最亮眼的风景。
![]()
![]()
在楼外参观后的我,我忍不住走进楼里,发现这里摆放着不少的老物件,仿佛是时光的见证者。木头框架的玻璃窗早已褪色,推开来还会发出“吱呀”的声响,像在诉说往事;楼梯拐角处,一辆掉漆的凤凰牌单车靠在墙边,车座上的补丁记录着主人的青春;树或阳台处挂着的腊肉,透着浓浓的烟火气。
![]()
![]()
在我打卡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不少人专门来这里,看来现在的麻石楼成了网红打卡地。摄影发烧友扛着相机来捕捉光影,年轻人循着《功夫》里“猪笼城寨”的记忆来寻踪,他们举着手机拍雕花窗棂、拍石砌走廊,却总不忘和楼里的住户聊上几句。有租客打趣说:“我们这不是网红景点,是真真切切的家。”是啊,那些挂在阳台的衣裳、窗台的花草、走廊里的笑语,才是麻石楼最动人的风景。
站在麻石楼的高处眺望,北江水波光粼粼,对岸的高楼鳞次栉比。一条马路之隔,一边是日新月异的都市繁华,一边是时光沉淀的市井温情。这栋用麻石垒起的老楼,既记载着清远工业的旧日时光,也容纳着普通人的生活梦想。它就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在北江边静静伫立,看江水东去,看人事变迁,却始终守着那份最鲜活的烟火气,成为清远城里最温暖的旧时光印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