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韩金序)“每次喝完咖啡,不到半小时就必须跑厕所,就像身体开了闹钟一样准时。”“我每天喝两杯咖啡,却常常便秘,小腹膨胀隆起,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该放弃咖啡了。”10月16日,“第一批爱喝咖啡的受害者出现了”登上热搜话题。网友们分享了咖啡带给他们的两种肠道反应——有人一喝就腹泻,有人却因此便秘。
![]()
10月16日,“第一批爱喝咖啡的受害者出现了”登上热搜话题。社交媒体平台 图
咖啡因的双向作用,既能通便也可能导致便秘
为什么同一杯咖啡会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10月17日,北京电力医院营养科主任营养师崔军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咖啡对肠道功能的影响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体现在咖啡因刺激和酸性物质影响两个层面。
咖啡因能刺激胃酸分泌,促进肠道蠕动。单次摄入100毫克咖啡因(约1杯浓缩咖啡)可使肠道蠕动速度提升近30%,导致食物残渣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缩短、水分吸收不充分。当肠道蠕动过快,就会导致腹泻。除了咖啡因,咖啡中含有的绿原酸、奎宁酸等有机酸成分也参与了对肠胃的影响。这些物质使咖啡pH值降至4.5~5.5,直接刺激胃黏膜并促进胃酸过量分泌。
与腹泻反应相反,一部分人长期饮用咖啡后却出现了便秘问题。崔军解释,这种情况背后的机制截然不同。“咖啡因的利尿作用可能导致身体轻微脱水,如果水分补充不足,粪便就会变得干硬。”这种情况下,肠道内容物含水量降低,传输困难,从而导致便秘。此外,长期大量摄入咖啡因,身体可能产生耐受,其促进蠕动的效应会随之减弱。
对于网传的“咖啡渣吸附水分”导致便秘的说法,崔军明确表示这一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咖啡渣确实会吸收水分,但这是在咖啡冲泡之前。饮用后的咖啡在肠道内并不会以‘渣’的形式存在,因此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个体差异决定肠道反应,科学饮用是关键
面对同样的咖啡,不同人的反应为何有天壤之别?崔军指出,个体差异是决定咖啡对肠道影响的关键因素。
遗传体质决定了人们对咖啡因的代谢速度。“CYP1A2基因多态性导致咖啡因代谢效率差异达8倍,”崔军表示,“代谢慢的人群,咖啡因在体内作用时间更长,影响也更持久。此外,肠道菌群的组成差异也会影响人们对咖啡的反应。长期饮食不规律或使用抗生素的人群,肠道菌群平衡更易被打破,喝咖啡后可能出现腹泻或便秘等不同反应。”
如何在享受咖啡的同时避免肠道不适?崔军提出了几点实用建议:
饮用咖啡首先应避开空腹时段,最好在餐后1小时饮用,以减少咖啡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在摄入量上,健康成人每日咖啡因以400毫克(约3~4杯150毫升黑咖啡)为限,敏感人群需酌情减量。
在品类选择上,崔军建议肠胃敏感者可尝试酸性物质含量较低的咖啡,“例如冷萃咖啡的酸性物质比热泡咖啡降低40%以上,低因咖啡或浅烘焙的阿拉比卡豆也是不错的选择。”同时,饮用时搭配全麦面包、燕麦片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并保证每日充足饮水,能有效减缓咖啡对肠胃的刺激,并抵消其利尿作用可能带来的脱水影响。
崔军特别强调,咖啡因人而异,饮用时需关注身体信号。“饮用后若出现失眠、焦虑或胃部不适,通常是超过个人耐受量的信号,应当及时调整。”对于网络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肠道反应,公众不必过度惊讶,关键在于了解自身身体状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饮用方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