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9 月外贸数据新鲜出炉,一组看似矛盾的数字引发了广泛关注: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总额突破 33 万亿元,同比增长 4%,其中 9 月出口同比增速高达 8.3%,较 8 月大幅提升 3.6 个百分点,呈现出强劲的 V 型反弹态势。但与此同时,9 月我国对美国出口同比大跌 27%,自今年 4 月美国推出 "对等关税" 以来,对美出口已连续 6 个月处于两位数下滑区间。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的背景下,中国出口为何能 "不降反升"?所谓的 "替代市场" 究竟是谁?这背后不仅藏着全球贸易格局的微妙变化,更彰显了中国外贸的深层韧性。
![]()
一、数据反差:对美出口承压与整体出口反弹的 "矛盾"
若单看对美贸易数据,其压力不言而喻。9 月我国对美出口额仅 343 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已降至 10.4%,较几年前的峰值大幅回落。从时间线看,自今年 4 月美国加征关税后,对美出口便进入急速下跌通道:4 月跌幅 21%,5 月扩大至 34.5%,8 月再达 33.1%,9 月虽略有收窄但仍维持 27% 的高位跌幅。短期来看,这种下滑态势尚无反转迹象,中美在贸易领域的博弈仍在持续。
但将视野转向整体出口数据,却是另一番景象。今年 4 月至 9 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速分别达到 8%、4.7%、5.8%、7.1%、4.4%、8.3%,即便在对美出口持续大跌的背景下,除 8 月短暂回调外,整体保持上行趋势,9 月更是创下年内较高增速。更值得关注的是,9 月出口不仅实现同比高增,环比增速也达到 3.6%,这意味着即便剔除去年同期中秋假期带来的基数效应,出口的回升势头依然扎实。
这种 "局部承压与整体向好" 的反差,恰恰揭示了中国外贸的结构性变化 —— 美国市场的权重正在下降,而多元化的 "朋友圈" 正在形成强大支撑。
二、市场替代:非美区域成出口增长 "主力军"
9 月出口数据清晰地勾勒出一幅 "东方不亮西方亮" 的图景:对美出口的大幅下滑,被非美市场的强劲增长完全抵消,甚至实现了总量的提升。这些替代市场中,三大区域的表现尤为亮眼。
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的 "压舱石" 作用愈发凸显。9 月我国对东盟出口同比增长 15.6%,其中对越南出口大涨 24.5%,对泰国、印尼的增速也分别接近 20% 和 17%。值得注意的是,越南的 "转口贸易" 成为对冲关税的重要路径 —— 越南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占其总进口的 40%,经加工后以 "越南制造" 名义出口至美国的份额占其总出口的 33%,这种迂回模式让中国商品得以间接进入美国市场。在 RCEP 框架下,区域内贸易成本大幅降低,我国与东盟的中间品贸易增长迅猛,仅越南从中国进口的半导体封装材料就占其进口量的 60%。
欧盟市场的持续回暖同样令人振奋。作为第二大贸易伙伴,我国对欧盟出口已连续两个月保持 10% 以上增长,9 月增速达 14.2%。细分来看,对德国出口增长 10.9%,对荷兰增长 12.4%,而对意大利的出口更是呈现加速态势,从 6 月的 12.2% 一路攀升至 9 月的 30.3%,连续 4 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德国电视一台分析指出,这种增长源于欧盟对中国高科技产品的需求旺盛,而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正得到欧洲市场的广泛认可。
最令人惊喜的是非洲市场的爆发式增长。9 月我国对非洲出口同比大涨 56.4%,成为增长最快的主要市场。这一增长并非偶然,而是中非合作长期积累的结果:中国已连续 15 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在非洲累计新建和改造铁路超 1 万公里、公路 10 万公里,为当地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通关便利化措施的落地让贸易效率显著提升,尼日利亚莱基自贸区的货物通关时间从两周缩短至三天,物流成本平均下降 30%,极大激发了贸易活力。此外,拉丁美洲市场也实现 "逆袭",从 8 月的下降 2.3% 转为 9 月的增长 15.2%,对巴西出口增速达 15.8%,展现出强劲的补位能力。
![]()
三、结构升级:高技术产品成出口 "新引擎"
如果说多元化市场是 "开源",那么出口结构升级就是 "提质",这两大动力共同构筑了中国出口的韧性。9 月数据显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的出口表现呈现明显分化,前者增速低迷,后者则持续领跑。
前三季度,我国出口机电产品达 12.07 万亿元,同比增长 9.6%,占出口总值的比重提升至 60.5%,其中高技术产品成为核心增长点。集成电路出口同比增长 18.7%,出口额达 11351 亿元,已超过手机成为出口额最高的单一商品;汽车出口增速保持 16.5% 的两位数增长,新能源汽车凭借技术优势在全球市场快速渗透;船舶、风力发电机组等高端装备出口增速分别达到 15.7% 和 23.9%,工业机器人出口更是激增 54.9%。这些数据印证了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成效,高技术产品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较低,其快速增长有效对冲了传统商品出口的压力。
这种结构变化背后,是全球需求的新趋势与中国产业优势的叠加。随着全球 AI 投资升温及绿色转型加速,市场对芯片、新能源设备等产品的需求旺盛,而中国已在这些领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优势。正如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所言,全球社会发展需要中国产供链的支持,"中国制造" 的竞争力已从价格优势转向技术与供应链优势的结合。
![]()
四、未来展望:韧性之下仍需应对不确定性
尽管 9 月出口数据展现出强劲韧性,但未来外贸发展仍面临多重不确定性。中美关税谈判的结果仍是最大变量,尽管目前美国占中国直接出口的比重已不足 10%,但若关税进一步升级,仍可能对部分行业造成冲击。此外,全球经济复苏节奏放缓、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外需稳定性。
不过,支撑外贸稳定的积极因素正在不断累积。从市场层面看,我国对共建 "一带一路" 国家进出口占比已达 51.7%,自贸伙伴网络持续扩大,已与 30 个国家和地区签署 23 个自贸协定,多元化布局不断深化;从主体层面看,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经营主体首次突破 70 万家,企业信心指数连续 5 个月回升;从政策层面看,稳外贸政策持续发力,在金融支持、市场开拓等方面为企业提供精准帮扶。
海关总署副署长王军用 "有底气、有朝气、有锐气" 概括当前外贸形势:大盘稳健的底气、产业升级的朝气、企业进取的锐气,正是中国外贸抵御风险的核心力量。即便短期面临压力,但长期来看,随着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深化与产业升级的持续推进,中国外贸的韧性将进一步增强。
结语
9 月外贸数据的 "反差式增长",为复杂环境下的中国经济注入了信心。对美出口大跌 27% 而整体出口不降反升的背后,是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成功实践,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外贸韧性的生动体现。从东盟到欧盟,从非洲到拉美,中国的贸易 "朋友圈" 正在不断扩大;从芯片到汽车,从机器人到新能源设备,中国的出口 "新名片" 正在全球市场打响。
未来,尽管挑战仍在,但只要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深化市场多元化与产业高端化,中国外贸就能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正如彭博社所言,非美市场的强劲需求与中国产业的升级动能,已让中国外贸形成了抵御单边主义冲击的强大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