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文艺美学大视野
转自:墨香
![]()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学术研究容不得精致利己主义》,文章批判了当代中国学术之怪现状:
学术界也有一些人奉行个人利益本位,把学术作为捞名利的工具,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有的沉迷自己成名成家,“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人民群众需要什么置若罔闻;有的热衷于成为“网红”“大V”,语不惊人死不休;有的以学术为名炒作热点、夸大其词,为个人博取流量、吸引眼球;有的信奉商品交易那一套,大搞“有偿学术”,把追求真理当成利益交换的工具;有的热衷于“圈子文化”“山头主义”,在观点上“一唱一和”,利益上“互通有无”。
这些乱象背后都是精致利己主义在作怪。精致利己主义者,把学术研究当成个人争夺资源的工具,热衷于当“学阀”,掌控自己的学术“势力范围”,把学术殿堂当作尔虞我诈、乌烟瘴气的“江湖”“名利场”。他们常常把精力放在批量制作论文、跑项目、争“帽子”等个人私利上,早已忘了学术初心。精致利己主义者具有极强的欺骗性,擅长利用规则、善于自我包装,不坐冷板凳、不下苦功夫,热衷“成本收益”的分析,精于“最优路径”的计算。这种所谓的“学术”是伪学术、假学术,注定是没有出路、没有前途的!
据笔者观察,近几日,诺贝尔奖陆续公布,中国学者“照旧”难寻踪迹。朋友圈里恰好流传这样一条消息:“有人问:对比中国,那么多大学,那么多院士,那么多资金,还有无数理工科杰青、长江,除了捞钱,除了创作数据,还创造了什么?”
对照上文即可看出,把学术场看成名利场,把学术当作掠夺资源的工具,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学术界的一个痼疾。
怎么办?
上述评论员文章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永葆赤子之心,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把服务党和国家、服务人民群众作为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把为人民做学问作为学术人生的价值追求,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什么有利益就干什么”转变为“人民需要什么就努力研究什么”,把回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从而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学问做进人民群众心坎里,努力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学术篇章!
就这?拷问良知?道德审判?管用吗?
请不要再空喊口号,相关部门应尽快拿出整顿学术风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细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