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年春天,成都一带阴雨不断。
军营里潮湿闷热,庞统站在帐前,披着一件浸了雨水的蓑衣。
![]()
他眉头紧皱,手里拿着的是一份刚送来的地形图。
几天后,他就要随刘备出兵进攻雒城。
从外人看,那不过是一次常规调度,可谁也没想到,那次出征成了他生命的终点。
庞统死在落凤坡那天,连天气都像是故意的。
细雨夹着冷风,山路泥泞,蜀军行进缓慢。
敌军早已在暗处埋伏,箭如雨下。
庞统所乘战马中箭,人从马上摔下,混乱中再也没能爬起来。
他死得很突然,甚至没有来得及交代一句话。
那年他才三十六岁。
先说清楚,他不是一个普通的谋士。
庞统出身荆州襄阳士族,自幼聪慧,博学多才。
早年在荆州与诸葛亮、司马徽、徐庶等人交往甚密,被司马徽称为“凤雏”。
这不是随便夸的。
那个时代,能被称作“凤雏”的人,绝不是靠嘴皮子混出来的。
可惜,他真正被刘备重用,是在法正举荐之后。
那时刘备已入蜀,正与刘璋关系紧张。
庞统献出三策,其中上策最为激进——趁刘璋毫无准备,精兵突袭成都,一举夺城。
刘备犹豫了,选了中策。
庞统没说什么,照旧跟着刘备南征北战。
那会儿没人知道,他的命只剩几个月。
![]()
说起来,刘备对庞统的信任并不比诸葛亮少。
只是两人风格太不一样。
刘备打仗讲究攻心与奇兵,喜欢身边有个思路刁钻的参谋。
庞统正好合适。
而诸葛亮,更多时候像是个管家的角色——稳重、细致、善于统筹。
刘备生前,北伐这事儿根本没交给他。
真正让诸葛亮坐镇前线,是刘备去世之后。
那时候蜀汉局势紧张,诸葛亮一边稳定内部,一边筹划北伐。
五次出兵,每次都谨小慎微。
他从不贸然冒险,也从不轻易用奇兵。
魏延曾提议走子午谷奇袭长安,诸葛亮直接否了。
他说兵贵神速没错,但稳妥更重要。
可问题是,司马懿不是那种容易被拖垮的人。
他深知诸葛亮性格,每次都以守为主,等着蜀军耗尽粮草再撤退。
这场对峙,几乎成了两位稳重派之间的内耗。
到了后来,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北伐也彻底画上了句号。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如果那年死在落凤坡的人不是庞统,而是诸葛亮呢?这事儿不能乱说,但从战术风格来看,确实值得琢磨。
庞统不是不懂稳重,而是更懂得什么时候该冒险。
他自己就是个敢冲在最前头的人。
![]()
他敢建议刘备突袭成都,也敢在敌军未稳时亲自带兵冲锋。
这种性格,放在对抗司马懿这样的对手面前,或许更有可能打出变化。
司马懿,字仲达,晋宣帝。
早年行事低调,善于隐忍。
面对诸葛亮的步步为营,他从不露锋芒。
可如果换成庞统坐镇,战局恐怕不会像原来那样平稳。
庞统会不会采纳魏延的奇谋?会不会趁司马懿犹豫不决时出奇制胜?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
那时候的蜀汉,其实已经很吃力了。
益州地形复杂,兵员有限,财政紧张。
北伐看起来是出击,其实是防御。
诸葛亮的每一步都走得极谨慎,就是怕输不起。
但也正因如此,机会也都被小心翼翼地放弃了。
庞统如果在,他或许会赌。
就像当年陆逊在夷陵一役大胆设伏,才让东吴扭转颓势。
或者像邓艾后来偷渡阴平,一举拿下成都。
换句话说,庞统是能打破规则的人。
而三国后期,规则就是慢性死亡。
庞统死后,刘备沉默了好几天。
蜀军士气一度低落。
法正曾说:“凤雏之才,不在孔明下。”诸葛亮自己也承认:“法孝直若在,则主上不会东征。”他们都知道,那个敢说真话、敢做险棋的人没了,就再也没人能劝刘备或诸葛亮在关键时刻“拼一把”。
![]()
后来蜀汉再也没有出现过第二个庞统。
姜维努力过,可始终不成气候。
魏延不服管,可也没能独挑大梁。
等到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掌权,局势早就没得翻了。
庞统死后,成都军中再也没人讲过“凤雏”这个词。
参考资料: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
裴松之注,《三国志注》,中华书局,1982年。
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吕思勉,《三国史话》,中华书局,2010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