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7日,记者从消费者处获悉,网红“柴怼怼”(原名柴某前)等人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迎来关键进展。消费者通过“浙江公安”微信公众号“案件进程查询”确认,柴某前及其妻子肖某已被正式逮捕。页面显示,该逮捕处理时间为10月17日,距其被刑事拘留已过一个多月。
(10月17日大象新闻)
网红“柴怼怼”的崛起绝非偶然,而是流量逻辑、平台纵容与认知盲区共同作用的产物。他先用 “碰瓷式维权”抹黑企业博取关注,再以 “打假斗士”人设收割信任,最终通过伪劣珠宝实现流量变现。这套 “黑嘴引流+假货牟利”的套路,精准踩中了流量经济的灰色地带。
短视频平台的 “情绪优先”逻辑,让“柴怼怼们”夸张的诋毁言论、戏剧化的表演式直播获得流量倾斜,平台对“涉企黑嘴”的审核滞后,使其得以在被网信办通报前长期吸粉引流。
消费者的信任盲区成为“帮凶”。消费者的遭遇印证了玉石行业 “黄金有价玉无价”的认知陷阱被恶意利用,成本百元的染色玉石被标上万元售价,却因消费者缺乏专业鉴别能力屡屡得手。这种信息差与捡漏心理,正是造假者赖以生存的土壤。
“柴怼怼”的落网应成为行业警钟,而非治乱终点。要防止“前怼刚倒,后怼又起”,需构建 “平台预警+监管联动+公众觉醒”的三重防线。
平台必须压实主体责任。要强制珠宝类商品上传权威检测报告,对打假、维权 等敏感人设账号启动专项审核。更要优化算法逻辑,降低争议性内容权重,增设专业机构辟谣通道,从源头遏制审丑流量。
监管需建立长效联动机制。此次案件中公安与市监的协作值得肯定,但更需将这种联动常态化,要建立涉直播违法线索共享平台,对多次违规的账号、机构实施行业禁入。
消费者更要摒弃捡漏幻想。某女士45倍溢价的教训警示我们,面对限量秒杀、产地直供等话术需保持警惕,主动索要权威鉴定证书,让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失去生存空间。
“柴怼怼”不是个例,染色玉石、造假珍珠蚌,都在诉说着行业乱象的根深蒂固。只要流量变现的诱惑大于违法成本,就会有人铤而走险。根治乱象需加大惩戒力度。对涉案者不仅要追究刑责,更要通过民事诉讼追索消费者损失,让“罚几十万仍能赚几百万”的畸形状态彻底终结。建立全国统一的直播商家黑榜,让造假者无处遁形。
更要重塑行业信任根基。推动玉石等非标品建立“一物一证”溯源体系,鼓励第三方机构开展免费鉴伪服务,让“玉石无价”回归文化价值本意,而非造假者的遮羞布。当流量逻辑让位于诚信逻辑,“怼怼们”自然会失去生存的土壤。
从“黑嘴”走红到造假落网,“柴怼怼”事件是流量经济的一面照妖镜。唯有斩断流量与造假的利益链条,才能让直播电商回归诚信本质,不让信任成为被肆意消耗的廉价品。
网红“柴怼怼”被正式逮捕,是谁捧红了“柴怼怼”?还有多少排着队要当下一个走红的“怼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