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于东亭街巷,每一步都是与时空的对话。楼宇、古桥、流水,勾勒出这座城的经纬与脉络;老地名、旧日身影,沉淀为它深厚的记忆与风骨;而那些不熄的老店灯火、坚守的非遗技艺,正为这座城市传薪续脉。本月起,“幸福东亭”全新开启栏目,与您一同「阅亭·读筑」,循时光印记,读懂建筑背后的故事;「阅亭·寻名」寻名人足迹,唤醒街巷深处的记忆;「阅亭·传薪」探非遗与老字号,聆听古老技艺在当代的传承。东亭如书,页页皆故事。让我们一同翻阅,读懂这座城的每一次心跳。

上期说到
“东亭”之名的由来
与明翰林院学士华察有着不解之缘
本期让我们翻开「阅亭·读筑」
走进那座至今仍静静矗立的“明华学士坊”
聆听它承载的岁月回响
![]()
华察,字子潜,号鸿山,明弘治十年(1497年)生于无锡县今荡口镇,万历二年(1574年)卒于东亭镇,后葬于甘露。他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执掌南京翰林院,故被尊称为“华学士”“华太史”。至于“华太师”之称,实属民间误传。
![]()
华察为官政绩卓越,却因秉性耿直、不趋权贵,屡遭构陷。正当“位至清显”之时,又有人进谗毁他声誉,甚至将牵连多人。华察在20多年的官场生涯中,屡次遭受无妄之灾,最终心灰意冷,在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选择了“抗疏乞归,拂衣归田”,时年仅48岁。
出身江南望族华氏,家资丰饶的华察,平生不贪酒色,唯独钟情于园林建筑,并且颇有研究。他坚持圣人说过的“富润屋,德润身”理念,认为既有钱财与德行,那么既润身又润屋,有何不可?于是他购买了张士诚在隆亭的旧居大宅,亲自设计建造府邸。至于为何选在隆亭,主要有三方面考量:一是华氏先祖曾居住于隆亭,回迁故地以示敬祖;二是隆亭比荡口离无锡县城距离更近,便于参加县衙政务以及碧山吟社的诗词活动;三是此地有足够空间营造宏阔宅园。
![]()
这座华美的府第在“太平天国”时期基本被毁,如今只剩下府第的大门,就是今日所见的“明华学士坊”。石坊为三间四柱五楼形制,四柱高耸,上承楼座,东西两侧青石须弥座,上为八字影壁,须弥座束腰上雕刻双狮戏球花纹。从残存的明华学士坊,可以相见昔日华察府第的宏伟壮观。
![]()
![]()
![]()
- 各类古石墩 -
![]()
- 砌围墙的金砖 -
![]()
- 井揽圈 -
![]()
- 假山石 -
![]()
- 磨盘石 -
![]()
- 古荷花缸 -
华察所建园林今虽湮没,但有两件遗珍至今留存。一件为巨型湖石,1917年,东亭镇为整修迎福桥(今大东桥),将该太湖石售给荣德生,后刻“梅园”二字,放置在梅园进口处(今梅园老西门)。另一件为名贵奇异花卉铁线莲。
![]()
1928年,创办东亭小学(今东亭实验小学前身)时,校门即利用华察故居遗存的牌楼石柱,并将砖刻的“明华学士坊”镶嵌在校门上方,以此纪念这位先贤。1988年,东亭镇政府出资按原样加建楼座、整修东西两壁。当年6月,“明华学士坊”被定为无锡县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新春,作为无锡市级文保单位,它再次经历系统性修缮,工程历时四个多月,重点对屋面与屋脊进行规整铺排,更换了朽烂的木石构件,并对出现裂缝的金山石柱进行整体加固。通过系统性的整修,这座古建筑不仅彻底消除了安全隐患,更在最大程度上重现了历史原貌。
如今,明华学士坊依然静静矗立在东亭东街的土地上,以其石柱无言、砖铭有韵的姿态,向过往行人娓娓诉说着华学士与东亭的悠久往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