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化生,这三个字听起来像是“命运的三叉路口”。
一边是理智的选择,一边是现实的押题,最后一边是家长的叹气。
说白了,很多学霸选物化生,不是因为喜欢。
是因为“重点班”的门牌上,就写着这仨字。
进去了,你能喝牛奶;不进去,只能看别人喝牛奶还配饼干。
老师说,物化生最能体现“理科思维”。
家长说,选这个稳,上大学有出路。
学生说……行吧,我反正也没说不行。
就像去相亲,对方条件好,聊不来也得笑。
有意思的是,大家都知道这门组合累。
化学背得像炼丹,物理算得像修仙,生物记得像抄天书。
可一问“你选什么?”
“物化生。”
问“为啥?”
“因为能进重点班。”
一脸淡定,好像这是唯一正确答案。
其实不少人心里想学地理。
画地图、背气候、吹吹风,多快乐。
但选地理就进不了强基班。
于是梦想死在开学分班那天,
课代表还没选,理想已经下岗。
你以为学霸很有选择权?
错。
他们只是更早被告知:
“自由选择”这句话,是带脚注的。
而学校呢?
学校也不坏。
他们只是更清楚,
要出升学率,不如先出理科生。
比拼偶然性太大的科目,
不如比拼计算题。
数学能提分,哲学不能。
所以最后一幕,总是一样:
全班成绩最好的那批人,
坐进最难的那间教室,
学着最头秃的科目,
过着最“理性”的青春。
有人说这叫“理性选择”。
也有人说这叫“被动人生”。
我倒觉得,它更像一次大型社交实验:
看看在一个封闭系统里,
人为了进入好班,
能多快放弃自我。
到头来,物化生确实成就了很多人。
只是,也顺手毁了他们的睡眠、脊椎和浪漫。
教育的奇妙之处就在这——
你以为在培养科学家,
其实只是在训练一群会算得更快的成年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