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看到一条消息,某景区把二十四孝搞了雕塑,最扎眼的无疑是“郭巨埋儿”,还专门加上注解:汉,郭巨家贫,生有儿子3岁,家中粮食不足,为照顾母亲,便活埋了儿子,以节省口粮以孝敬母亲。
孝本身是美德,一旦吞噬了人性,孝就变成了魔鬼。二十四孝里,其实有不少温馨的场景,却添加了很多变态的故事。郭巨埋儿便是最极端的代表,按照生物本能,咱得把基因传递下去,那么一家的资源肯定要向孩子倾斜;按照传统伦理,家贫也要传宗接代,否则怎么对得起老母和列祖列宗。郭巨这么个玩意儿,恰恰能做出这类泯灭人性又有悖伦常的事来,还能被刻成雕像千古传送,埋儿者和传颂者都病得不轻。
鲁迅先生写《二十四孝图》,专门把郭巨埋儿拿出来批评,“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这个故事实在过于惨绝人寰且不可理喻,然而愈是如此,便愈容易传扬和铭记。二十四孝中那些温馨的故事,比如怀橘遗亲、百里负米之类都很暖人心脾,啮指痛心虽然有点超自然,但母子连心的情愫又颇感人。到老莱娱亲便有些肉麻,卧冰求鲤、恣蚊饱血之类就开始自虐而显得少儿不宜,直到郭巨埋儿,终于变成一出恐怖片。
孝的内卷,终于越卷越变态。实际上,这并非孝本身的问题,大抵出于两个原因:一个是把孝和忠联系起来,变成一种服从性规训。表面上看是有孝心者才会仁爱忠诚,本质上是顺,是服从,是奴性。如果一个人能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哪怕表面功夫)这套孝的逻辑,便可以忍耐并接受君主的无上权威,以至于遭受各种非人的压迫也能内化为忠顺仁孝,甚至心中涌起神圣感。让人为奴不可怕,让人自甘为奴且甘之如饴才可怕。
另一个便是孝作为思想宣传之外,还有着直接关乎晋升的制度,举孝廉这种难以量化的考核方式,往往能催生在孝顺领域的变态表演。这是一种功能性变态,以制度的方式异化了孝。毕竟父母久病是个随机事件,久病且床前尽孝的成本又太高,搏出位就成了最优解。穿起令人作呕的彩衣,脱光了躺在冰上,夏天主动喂蚊子,再加上吃屎埋孩子,越出格越吸引眼球,便越有效。
亲情在这种异化的伦常之下,不再是发自内心的爱,而变成了权力的绑架。不断加码的二十四孝“道德楷模”之下,人们被迫献祭人性,愚忠愚孝。
忠孝仁义,这些本是好的,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些东西背后总有着“吃人”两个字,《三国演义》里罗贯中还专门杜撰了一段刘安杀妻招待刘备的故事,曹操听说后还评价为“忠诚可嘉”,赏赐刘安黄金百两。我高度怀疑,一些人通过这种恐怖故事神圣化来满足自己的恶趣味,可以将不堪入耳的故事包装成巧克力味道的屎,让人们吃下,众人纷纷竖起大拇指,倡导更多人一起吃。
吃屎这种癖好在当代死灰复燃,鲁迅先生百年前便批评的二十四孝图,如今街头巷尾的墙壁和广告栏中常见,更有这种景区塑像以求传之后世。
从另一个角度,二十四孝不过是古代的《知音》故事,灌毒鸡汤而已,鲁迅先生也写到,“刘向《孝子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民间关于郭巨故事的结尾是,埋儿的时候挖出黄金,孝感动天地,陡然而富,便无需埋儿。另一个促狭但合理的推测,是郭巨为了掩盖巨额资产来源,编了这个故事,这便说得通了。遗憾的是,在当代还有人把已经朽坏的知音体故事当成宝贝,把屎雕成郭巨的模样来祸害人,实在太恶心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