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在社会上已经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念,就是出现了一些人的突发情况,大家会上去进行心肺复苏术的急救,也就是叫做CPR,但是如果女性朋友发生这种危险情况的时候,得到救助的概率就会少很多。事实上女性发生该类危险情况一点也不少,也是很需要救助的。
C PR的 A B C三个步骤顺序已更新为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以优先恢复血液循环为核心。所以据最新心肺复苏指南,ABC顺序已调整为CAB(C-A-B),强调胸外按压(Circulation/Compression)优先于气道和呼吸管理,以快速恢复血液循环,提高生存率。传统ABC顺序(A-B-C)因延迟循环支持而被淘汰。
心肺复苏的核心步骤可总结为“叫叫CABD”口诀,即确认安全、判断反应、呼救、胸外按压(Circulation)、开放气道(Airway)、人工呼吸(Breathing),还有使用除颤器(Defibrillation)。
一项日前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的研究发现,在医院外经历心脏骤停的女性比男性更难被旁观者救活,也更容易死亡。但是,大多数人都不是在医院犯病的。可惜的是,在发现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老观念,他们认为女性可能发生的不是心脏问题,又或者有一些顾虑,不会对该类女性及时施以援手。比如有些人有一些旧式的观点,仿佛摸了女性的胸部,好像会造成一些麻烦。
![]()
女性的心脏问题出现的时候,很多症状并不太典型。更多的人会以为自己是疲劳,甚至是牙疼。那么中老年男性如果发生类似问题的话,可能症状就会比较典型,大家第一时间会认为他的心血管问题犯了。大家在看到电视节目或者是一些电视药物广告的时候都会发现,心前区疼痛的那个广告形象,都会是一个头发斑白的老年男士,为他倒水找药的那个恐怕是他的老伴,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很有可能是反过来的。
![]()
![]()
2017年有一个对于19000多名经历过心脏危险事件的人群进行的研究表明,只有39%的女性在公共场合获得过陌生人提供的CPR也就是心肺复苏术。在男性当中这个比例为45%。男性在心脏事件当中幸存的几率比女性高23%。这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家庭可能会遭到不幸,失去一位妻子和母亲,因为一个女士,她背后可能还有一个家庭,根据社会上约定俗成的一些认识,如果一个家没有母亲的话就会散,这对于社会化是很不利的。
假如,心脏衰竭的4分钟之内实施CPR,并且在10分钟之内进行去纤维性颤动,患者就有40%的存活机会。所以再努把力的话,就是说将近有一半的几率能活下来。所以女性在心脏骤停中存活率较低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重要但容易被忽视的急救议题。数据显示,尽管心肺复苏(CPR)能使心跳停止患者的存活率增加两倍,但女性获得旁观者CPR救助的比例却低于男性,这直接影响了她们的生存机会!
确实有一些客观因素造成了这方面男女得到的急救措施不同。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公众意识与决策可能有影响。↓
比如旁观者实施CPR的意愿低,尤其是对女性患者有所犹豫!某些人担心不当接触引发尴尬或指控,但是,一般人是会通情达理的,被人救了谢还来不及。不要被网上有些极端的新闻带偏了,被人反咬一口这种例子不至于的。
我们接受应有的急救知识训练,是每一个有素质的公民的标志,助人为乐也是体现我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良好美德。另外就是也不要害怕真的把谁的肋骨摁断了,这个一般也不至于,最起码救人要紧。
另外,生理与症状,在很多情况下,男女不同。女性心脏骤停的识别难度高,刚才说了,女性的症状不典型(如:疲劳、昏厥、呕吐、颈部或下巴疼痛),易被忽视或误判,男性更易出现典型胸痛。
很多女性的心血管症状是“有欺骗性”的。并不像教科书或者是电视剧里演的那么明显。这个时候宁可信其有,不要认为是在夸大症状,俗话说小心没大错,救人一命很关键。
最后是培训与设备急救培训与设备存在局限↓
CPR训练模型多为男性体型,导致实操经验不足 ,还有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电极片放置位置因生理结构不同,可能带来顾虑。大家接触过这个就会发现,训练时使用的假人模型,确实很少有女性的体型设计,这个是需要改善的。
![]()
要打破这一僵局,需要社会、机构和个人共同努力,推动有针对性的改进。通过媒体和公益广告,明确传递“任何心脏骤停者都需要且值得CPR”的信息,强调及时施救的重要性。在培训和法律层面明确,在紧急情况下以救命为唯一目的的急救行为应受到鼓励和保护。让更多人知道,女性心脏骤停的前期症状可能不典型,提高对潜在风险的警惕性。要普及症狀的知识。
在培训当中要进行优化,目前已经越来越完善了。比如可以增加女性模型,在CPR和AED公共培训中,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女性解剖模型,让施救者有更真实的练习体验。
强调标准化流程,在培训中强化,对于所有成人,胸外按压的部位都是胸骨下半段(大致为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深度为5-6厘米,频率为100-120次/分钟。规范的操作是有效救人的基础。不要听有些人想歪了乱开玩笑,这不是随便摸人胸部玩的。
纳入针对性场景,培训中可以增设在公共场所对陌生女性施救的模拟演练,帮助学员建立信心和正确的心态。
对于AED的急救设备,可以有一定完善措施。
例如优化AED设计指引,鼓励AED生产商在电极片粘贴示意图中,明确展示如何在女性胸部正确放置电极片,并可考虑提供隐私遮挡罩,减少施救者的心理负担,不过还是那句话,救人要紧。
另外可以普及儿科电极片。对于女童,应优先使用儿科电极片或能量衰减装置,在公共场所配置AED时,应考虑配备兼容的儿科电极片。
在整体上,构建支持性系统也是有必要的。
借鉴国外,建立“好撒玛利亚人法”。推动立法,明确保护在紧急情况下善意施救的旁观者,免除其因非故意行为导致损伤的法律责任,为公众施救建立安全网。就是说,只要是善意的施救,不能因为他不小心造成了一点损害就来追责。这样的话大家就会放心救人。也鼓励企业、学校和社区积极组织应急救护技能培训,例如一些地方工会主办的女职工培训活动就是很好的范例。通俗讲,当一位女性发生心脏骤停时,她的生存机会,就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身边的人能否毫不犹豫地识别出情况、并立即开始高质量的CPR和使用AED。至少要进行急救,等到救援人士来。
![]()
对大众来说,掌握急救技能不仅能保护家人,也许某一天你也能成为社会上闪闪发光的超级英雄!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