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死后,46岁朱高煦随即被杀,朱瞻基:快处死他的十个儿子

分享至

明朝历史上出现过不少行为独特的皇帝,比如长期虐待宫女、差点被宫女勒死的嘉靖帝;沉迷酒色、最终因服用春药丧命的隆庆帝;还有服用泻药后一夜腹泻四十多次、体力衰竭而亡的泰昌帝。

不仅皇帝如此,一些大臣和藩王也常常自寻死路。例如,建文帝的忠臣方孝孺拒绝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甚至出言挑衅“有本事诛我十族”,结果真的被诛连十族。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是朱高煦。

他的一生几乎都在作死、自取灭亡。当然了,最终由于不断挑衅,他竟然真的被朱瞻基扣在铜缸中活活烤死,成为后人谈论的笑柄。

那么,朱高煦是谁?他又是如何不断作死的呢?



出身背景

朱高煦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出生,他的父亲是后来发起“靖难之役”的朱棣,祖父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高煦有个同父同母的哥哥朱高炽,也就是后来的明仁宗。

兄弟二人性格迥异。哥哥朱高炽体态臃肿,性情温和,喜欢静坐读书;弟弟朱高煦却性情凶悍,好动不宁,对读书学习不屑一顾。

然而,作为父亲,朱棣却更偏爱次子朱高煦。因为,朱高煦骨子里的狠劲跟自己相似。可朱元璋对这种不学无术的子弟,毫无好感。

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召各地藩王之子进京学习,朱高煦却一脸痛苦,不愿读书,言行轻浮,毫无皇家子弟应有的仪态,令朱元璋极为反感。

相比之下,朱高炽更受祖父喜爱。

一次,朱元璋命他黎明时分检阅军队,朱高炽认为天气太冷,建议改到早膳之后进行。后来朱元璋又让他分阅奏章,他迅速将奏章按文武分类,处理得井井有条,展现出优秀的行政能力,令朱元璋刮目相看。

因此,在1395年,朱元璋亲自下旨立朱高炽为燕王世子,而朱高煦仅被封为郡王,地位差距悬殊。

而惹人厌的朱高煦在“坑爹”方面也很在行。

朱元璋去世后,朱棣派两个儿子进京。朱高煦的轻浮举止引起舅舅徐辉祖的警觉,劝他改正,但朱高煦不仅不听,还偷走徐辉祖的一匹良马逃回燕京。

途中,他因琐事滥杀官员跟百姓,连涿州驿丞也未能幸免。

消息传到朝廷,群臣强烈谴责朱高煦的恶行。朱棣脸上无光,成了“教子无方”的代表,而让他丢脸的,正是他更偏爱的次子。



靖难之役

尽管朱高煦为人处世令人侧目,但他在军事上确实有一定才能。

朱棣在燕京起兵后,长子朱高炽留守大本营,朱高煦则随父出征。白沟河之战,他率数千精骑冲阵,斩杀瞿能父子;东昌之役,朱棣兵败,大将张玉战死,危急时刻朱高煦赶到,击退追兵。

浦子口一战,朱棣再度失利,又是朱高煦及时救援,扭转了战局。当时,朱棣见到儿子,激动地拍着他的背说:“勉之!世子多疾。”

这句话的意思是:努力吧!世子身体不好。言外之意是:你哥哥多病,你未必没有机会。

这句话或许只是朱棣一时感慨,但在朱高煦听来,却如获至宝。从此,他心中埋下了夺位的种子,一步步走向谋反之路,直至灭亡。



失去父爱

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屡立战功,深受朱棣褒奖,也因此越发骄纵,常仗功恣意妄为。

朱棣登基后,淇国公丘福和驸马王宁建议立朱高煦为太子。朱棣一度犹豫,但考虑到朱高炽的世子身份是太祖所定,且为长子,最终未采纳此议。

次年,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朱高煦受封汉王,藩地在云南。然而他不仅不感恩,还认为这是变相流放,拒绝前往。

后来朱棣巡幸北京,朱高煦坚决要求留在南京,朱棣只得同意。

凭借宠爱,朱高煦争取到留京机会。若他能像父亲当年一样韬光养晦,或许还有机会实现皇帝梦,可惜他骨子里的莽撞基因不允许他低调。

他请求将护卫改为天策卫,并常自比唐太宗李世民。

要知道,李世民是弑兄逼父的篡位者,朱高煦以此自居,简直是在提醒朱棣自己的野心。这种思路实在令人费解。

后来朱棣思量,或许朱高煦是对封地不满,于是改封他为青州王,但朱高煦仍不肯就藩。

这下,即便朱棣再偏爱他,也不免生疑,下诏命他必须按时赴任。

但朱高煦何许人也?大名鼎鼎的作死能手!他视诏令如无物,继续找借口拖延。

或许觉得这样还不够,他又私自招募三千士兵,纵容他们抢劫民间。兵马指挥徐野驴依法惩处了这些人,朱高煦大怒,竟用铁勺将徐野驴活活打死,旁人都不敢作声。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