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个大胆得离谱的提议:让将军多睡觉,或许能解决减重难题!
减肥,大概是永远盘踞在热搜榜附近的“全民话题”。可谁能想到,这个日常话题竟会和“军事秘密” 挂钩 —— 不久前有消息曝出,美国战争部长特意召集 800 名现役高级将领开了场闭门会,会上一个重磅要求让人大跌眼镜:将军们必须减肥,若达不到标准,甚至可能面临 “解甲归田” 的结局!
面对这样的“减重死命令”,有人或许会出个“奇招”:让将军多睡觉不就行了?毕竟不少人都试过,睡前称一次体重,早上醒来再称,数字真的会变少;要是夜里起夜上厕所,体重掉得还更明显。有研究也佐证,健康成年人夜间体重减少量通常在300-1000 克之间。按中间值500克(也就是一斤)算,哪怕将军身上的赘肉有300 斤,不到一年不就减完了?
这个建议乍听着像那么回事,可稍一琢磨就知道有多荒谬。
减肥没有“躺赢”的捷径,看似合理的数字背后,藏着容易被忽略的生理逻辑。
问题到底出在哪?我们先从“夜间减重”的研究数据说起。
![]()
2
数据拆穿:夜间减的重,白天全补回来了
目前有两组关键研究能直观说明夜间减重的实际情况[1]。第一组是对一名 75 岁男子的长期追踪,数据清晰呈现了起夜次数和减重的关联:
61天未起夜,平均减重0.69 公斤;
201 天起夜 1 次,平均减重 0.83 公斤;
75 天起夜2 次,平均减重 1.08 公斤。
另一组是更有代表性的社区研究,纳入102名受试者,年龄覆盖20到89岁,平均年龄50.7岁,结果显示他们平均夜间体重减少0.84±0.33 公斤。
从这两组数据来看,“夜间会减重”这件事确实能被证实。但研究里藏着一个关键信息:这些受试者平均日间体重会增加 0.84±0.35 公斤 ——白天长回来的重量,刚好把夜间减掉的部分抵消,相当于白忙活一场。
3
核心真相:夜间减重,减的其实是水分
既然夜间减的重量会被白天补回来,那我们得先搞清楚:夜间减重,到底减的是什么重?
![]()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健康成人夜间体重减少通常在 0.3-1 公斤之间,这个变化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基础代谢、水分平衡等多种生理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可以拆成这几个关键部分:
- 呼吸与皮肤蒸发:我们呼出的气体里有二氧化碳和水,有人估算每天会排出 0.9 公斤二氧化碳。但睡眠时吸入的氧气会补回大部分重量,所以这部分减重主要来自“看不见的水分流失”,也就是皮肤蒸发的水气。
- 出汗:正常情况下,人每小时会出汗 20-25 毫升。如果睡 7 小时,夜间出汗量约 150 毫升,相当于减重 150 克。要是天热、吃了辣或者发烧,出汗更多,体重掉得也会更明显。
- 排尿:夜间排尿量和体重相关,按每小时 0.5-1 毫升/ 千克计算,70 公斤的人睡 8 小时,夜间尿量约 280-560 毫升,这部分水分排出也会让体重下降。
- 能量代谢:睡眠时身体的基本功能没停,心脏跳动、细胞更新等都需要消耗能量,这就是基础代谢的作用。不过夜间基础代谢率会降低15%,氧气消耗也少10%,研究显示,能量消耗仅占夜间减重的20%左右,只是很小一部分[2]。
这么一看就清楚了:夜间减重主要减的是水分,不是脂肪。 白天喝的水,基本能把这部分重量补回来。
那有人可能会开玩笑:要解决美国将军的体重问题,只靠睡觉不够,还得让他们白天不喝水!可真这么做,将军的体重问题或许能解决,但将军们恐怕就先“被解决” 了 —— 缺水对身体的伤害可比超重严重多了。
![]()
4
睡眠的真正作用:帮你“管住嘴”,而非直接掉秤
既然夜间减的水分白天会补回来,那“靠睡觉减肥”的说法似乎站不住脚。但别急,真有临床试验证明:对超重人群来说,增加睡眠时间,确实能帮着减少热量摄入。
减肥常说 “管住嘴、迈开腿”,可很少有人想到,“多睡觉” 其实能间接帮你“管住嘴”。2022 年2 月,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就验证了这一点,研究结果发表后引发不少关注[2]。
这个研究的受试者很有针对性 —— 都是每晚平均睡不到6.5小时的超重者,BMI 在 25.0 到 29.9 之间。试验分两步走:先让所有受试者按原有生活方式观察两周,记录基础数据;之后分成两组,一组通过干预增加睡眠时间,另一组作为对照组保持不变,再持续测试两周。
最终结果很明显:增加睡眠的一组,每晚平均多睡1.2小时,每天热量摄入也跟着减少155.5千卡;而对照组的睡眠时间没变化,热量摄入反而多了 114.9 千卡。
要知道,“胖子不是一口吃成的”,但多余的热量都是一口口攒出来的。多睡一会儿,相当于从源头减少了热量摄入,这才是睡眠助力减肥的关键。
不过要注意,这个试验只持续了两周,所以多睡组的体重还没出现明显下降。研究者根据数据预测,如果能长期保持这个睡眠习惯,坚持3年,这些超重者有望减少12公斤体重。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单靠睡觉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管住嘴”只是减肥的一部分,“迈开腿”依然重要。如果只靠减少摄入而不运动,身体可能会调整代谢率,降低热量消耗,时间久了,减肥效果也会打折扣,甚至出现反弹。
5
常见误区解析:夜间减重多,不代表基础代谢好
既然聊到了夜间减重和代谢,那有个常见疑问得说清:靠夜间减重的数字,能推测基础代谢高低吗?
关注减肥的人,大概率在社交媒体刷到过类似说法:有博主言之凿凿,说夜间减重在0.8-1.6之间算是代谢正常,减重超过1.6,就代表基础代谢旺盛。但这种说法漏洞很明显 —— 首先没标注减重的单位,是斤还是公斤都含糊不清;其次更没提关键前提:肥胖者体表皮肤面积更大、呼吸频率更高、出汗也更多,本身夜间体重减少的绝对数字就会比普通人高。
![]()
(一个驳斥夜间减重“0.8-1.6”算是代谢正常的视频,截图经豆包马赛克处理)
要是真信了“夜间减重多= 代谢高”,很容易让体重超标的人误以为 “自己代谢好,多吃两口没关系”,反而可能越吃越胖,完全被带偏了方向。
退一步说,就算基础代谢率高的人,夜间体重减少确实可能更多,但这和长期体重管理的关联并不大。梅奥诊所曾做过一项针对 757 名志愿者的大规模研究,将受试者分为高、低基础代谢率两组:高基础代谢率组(2001±317 kcal / 天,共 86 人)、低基础代谢率组(1510±222 kcal / 天,共 77 人)。经过 9.7 年的随访发现,两组的体重增加率没有显著差异,分别是 0.5±1.5 kg / 年和0.3±1.0 kg / 年(P=0.17)[4]。这说明,基础代谢率的个体差异,很可能被日常饮食摄入、活动量等其他因素抵消,单看代谢高低没意义。
更重要的是,基础代谢并非越高越好,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健康。有研究指出,基础代谢率(BMR)在31.0-33.0千卡/平方米/小时的范围内,死亡率最低;一旦超出这个范围,风险会明显上升,尤其在代谢率过高时,死亡风险上升明显:BMR在33.9-36.4千卡/平方米/小时的人群,死亡风险高28%;当BMR>36.4千卡/平方米/小时,死亡风险直接高出 53%[5]。
6
总结:减肥不能“躺赢”
回到核心问题:既然能量消耗仅占夜间体重减少量的 20% 左右,那显然不能只靠体重变化,就去推测基础代谢的高低。
在正规临床研究中,测量能量代谢需要用到专业方法,比如使用同位素标记的水分子,过程复杂且有严格要求。相比之下,用体重秤称量夜间体重变化,确实简便又安全,但这种便捷性也决定了它无法精准反映代谢情况。
所以,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基础代谢具体数值,完全不用纠结夜间体重减少多少 —— 找一台智能体脂秤,简单称重就能获取参考数据,更直接也更实用。当然,理论上也能通过夜间体重变化,推测生活方式改变对代谢的影响,但这需要满足极其严格的条件,必须把所有变量都控制好:环境温度固定在22-24°C、湿度保持在40%-60%,每天起床时间、测量前禁食禁水时长完全一致,还要连续测量3-7 天取平均值,才能减少误差。
说到底,美国将军们的体重问题,恐怕不是多睡几觉就能解决的。他们当年或许都有紧实的身材,甚至练出“6块腹肌”,如今大腹便便,本质上还是长期生活习惯的结果。这就像美国面临的诸多问题,不可能“睡一觉”一夜之间就凭空消失。
![]()
但对普通人来说,关注昼夜间的体重变化也并非没用。它可以作为一个简单的健康信号,提醒你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
减肥从来没有“躺赢”的神话,需要的是“管住嘴、迈开腿”,更需要“积少成多”的坚持,一点点把多余的体重减下去,才是最靠谱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Kaye, M., Aging, Circadian Weight Change, and Nocturia. Nephron Physiology, 2008. 109(1): p. p11-p18.
2. Westerterp, K.R., Body-weight change during over-and underfeeding as an indicator of adaptive thermogenesis.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2004. 92(3): p. 542-544.
3. Tasali, E., et al., Effect of Sleep Extension on Objectively Assessed Energy Intake Among Adults With Overweight in Real-life Setting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Internal Medicine, 2022. 182(4): p. 365-374.
4. Anthanont, P. and M.D. Jensen, Does basal metabolic rate predict weight gain? Am J Clin Nutr, 2016. 104(4): p. 959-963.
5. Ruggiero, C., et al., High basal metabolic rate is a risk factor for mortality: the Baltimore Longitudinal Study of Aging.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2008. 63(7): p. 698-706.
(作者:张洪涛,笔名“一节生姜”,著有科普读物:《吃什么呢?——舌尖上的思考》,《如果舌尖能思考》。可以谈最前沿的医学研究,也可以讲最通俗的故事。本文仅作为医学常识性科普,不作为任何医疗建议。若有不适,请尽快就医,遵医嘱对症治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