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轻一些,不行还得再轻一些,中国为何对重机枪提出堪称严苛的轻量化要求?以至于推出了号称“全球最轻型重机枪”的QJZ-171?除了为满足“便于高原山地部队携行”这一要求,还有什么原因导致我们在“追求重机枪轻量化”之路上下了这么大的工夫呢?
![]()
QJZ-171重机枪
说起解放军长期以来对某些武器装备的“偏好”和“性能追求”,想必许多人都能说出那么一两项,如“中国陆军步兵班曾极度追求反装甲火力,装备了多种以反坦克为主业的火箭筒”;“中国海军极其重视和追求舰用主炮防空能力,以至于获得了多款射速和单位时间投射量达到世界第一的国产大中口径舰用主炮”。这些长期保持的“惯性”,都有着深刻的特定时期历史原因,如冷战期间来自北方潜在强敌“钢铁洪流”的威胁,以及国产舰艇曾长期饱受防空能力不足的困扰等。而今天,我们不妨来盘一盘解放军的另一个“固有坚持”,那就是对重机枪的极致轻量化追求。
![]()
QJZ-171重机枪开火
对于中国连续研发出至少2款号称“全球最轻的重机枪”一事,不少人应该都不陌生。以最新型的QJZ-171为例,其全重甚至只有约18公斤,可由单名体能良好的士兵以人力携行的方式进行徒步快速移动,这与全重动辄30~40公斤的他国同类型产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国内对重机枪轻量化有着长期的坚持
而说起国内对重机枪轻量化的追求,相信一些人会脱口而出诸如“建国后的几次局部战争多爆发于山地环境下,让解放军对重机枪轻量化有了需求中国陆军曾长期苦于机械化水平不高,故只能以重机枪轻量化的方式,提高人力携行和转移能力”;以及那个最为人所熟知的理由,即“为了让地处高原缺氧环境的解放军高原山地部队获得充足的火力,故轻量化就成了国产重机枪的一大硬性要求”。平心而论,这些说法都没有错,只是仍有些不全面。
![]()
单人背负携行QJZ-171
事实上,对轻量化的重视只是一方面,中国陆军想要的重机枪,乃是“既有足够轻的重量,同时还能为步兵提供射程足够远且足够密集的支援火力”。究其原因,则与那场爆发于1982年的英阿马岛战争有一定的关系。事实上,作为一支善于学习的军队,解放军也曾对号称“二战后首场现代化战争”的马岛之战,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相当程度的分析。
![]()
解放军对马岛战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从当年不少军事研究单位发表的论文来看,关于英阿两军在实战中的种种表现和战例,以及随之而来的诸如“多军兵种联合作战”、“小型航母的战力局限性”、“直升机机降作战的效能”、“和平时期的常备力量和国防动员”等课题,均获得了大量研究和讨论。这其中,英国空降部队在马岛地面作战行动中的“困难经历”,亦没有被解放军所忽视。
![]()
“米兰”便携式反坦克导弹
地面作战过程中,英军空降部队曾在马岛山地地带,面临缺乏远射程支援和压制火力的麻烦。尤其是在拔除阿根廷守军重机枪火力点和堡垒的过程中,苦于自身的火力支援武器仅为射程和威力都远低于重机枪的轻机枪,以及射程同样不太够看的单兵无后坐力炮等武器,未装备重机枪的英军空降部队一度遭到压制并出现伤亡。无奈之下,后者不得不选择从距离阿军重机枪火力点约1公里的位置上,发射“米兰”便携式反坦克导弹
![]()
“米兰”便携式反坦克导弹
实战证明,以精度不俗的“米兰”消灭这些重机枪火力点,效果十分良好,但代价就是效费比极低。昂贵的“米兰”反坦克导弹被用于打击火力点这样的低成本目标,无疑尤为浪费。而如果英军空降部队得以拥有射程和威力都不输于阿军的重机枪,即可对阿军火力点实施反压制,掩护己方部队安全接近至一定距离,然后发挥无后坐力炮等低成本武器的效能。此役过后,重机枪重回英国空降部队的装备序列之中,并一直保持至今。
![]()
QJZ-171重机枪
从这个角度来想,解放军和国内军工业对重机枪“射程远、威力大、重量轻”的追求,与马岛战争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才最终催生出了综合性能优异的QJZ-171。无论是轻装部队还是重装部队,都要具备强有力的远射程支援火力,这对长期患有“火力不足恐惧症”的中国军队来说尤为重要。外军曾犯下的错误和相关教训,绝不应在解放军这里重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