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在缙云山保护条例中明确一般控制区人为活动负面清单,平衡生态保护与原住民生产生活需求。”10月17日,西南大学圆顶报告厅内,国家治理学院2023级学生吴腾腾的建议刚落音,北碚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徐永德便在笔记本写下“缙云山保护+民生需求”,当场将其纳入立法调研清单。
这一幕,是北碚区人大将民主立法实践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通过立法调研进校园,让青年在“参与立法、见证民主”中厚植家国情怀。
“大思政课不能只靠‘讲’,要让学生‘动’起来。”北碚区人大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核心,在西南大学搭建“基层立法联系点+立法实践基地”双平台,将立法过程转化为沉浸式思政课堂。2025年初,为推进缙云山生态保护立法调研,区人大依托西南大学立法联系点,构建覆盖37个基层单位的“意见征集网”,收集青年学生、基层群众建议。
“课本上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下变成了我能摸到、能参与的事。”吴腾腾课后说。
为避免民主立法流于形式,区人大创新推出“立法实践工作坊”机制,围绕缙云山保护中的“生态补偿”“边界划分”等难点,邀请学生参与立法调研成果座谈会,与市区部门、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从“旁听者”转变为“参与者”。
同时,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课堂”纳入代表常态化活动,遴选代表组建宣讲队,结合缙云山立法、北碚山火救援等本土案例,让“家国担当”从抽象理论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指南。
北碚区人大以“理论大课铸魂、实践大课赋能、时代大课引路”构建思政教育体系。理论大课突出“精准滴灌”,徐永德用“袁隆平扎根稻田”等故事,让理论宣讲既有高度又有温度;实践大课聚焦“问题导向”,在学校设立“留言墙”“回音壁”,推行人大代表“亮身份”进校园,兼善中学师生反映的“校园周边交通拥堵、运动场地不足”问题,经协调投入1800万元整治,让学生直观感受制度优势;时代大课着眼“长远引领”,组织企业代表解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机遇,讲述“北碚之父”卢作孚实业救国故事,引导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近三年,180余名学生参与立法调研,450余名投身基层治理实践,76人毕业后选择留渝从事公共服务、基层治理工作。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院长表示:“学生们更主动关注社会、扎根实践,立志把专业所学用到家门口的治理中。”
“我们追求的不是‘活动式’思政,而是‘浸润式’教育。”徐永德表示,下一步将推广“民主立法进校园”模式,依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北碚实践主题馆,打造青少年校外思政实践基地,让更多青年在“见证民主、参与治理”中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汪纪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