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阳光洒向市府社区老墙根,68岁居民张桂兰搬着小马扎提议:“巷子里的路灯该换LED的,今天大伙定下来!”中心路社区网格员曾兆雪叩开独居老人家门,勾选“三色台账”:“陈叔,降压药我下午帮您取。”桂花苑北区退休党员王建国为新租户翻着自治公约:“物业费收缴率80%以上,有事随时找我。”……这些烟火气场景,拼贴出安徽省明光市明光街道基层治理的温暖底色。
近年来,该街道以党建为纲、网格为基、创新为要、民生为本,将94个综合网格与2508名在职党员下沉结合,通过“老墙根”议事、“小马扎”调解等一系列治理创新,让“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萌芽、服务投送到门口”成为现实。
党建引领,织密基层治理“一张网”
“以前路灯坏了跑好几趟,现在@网格员三天就修好了!”桂花苑北区王大爷的认可,源于街道党建与治理的深度融合。“我们把‘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员嵌在楼栋里’,就是要让组织触角直达每一户。”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秦正道介绍。
组织体系的“纵向到底”,让治理触角直达神经末梢。街道将108个创城网格优化为94个综合网格,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架构,386个党小组、1027名党员中心户如“神经末梢”深入基层,“比如中心路社区第三网格,党员中心户张大姐每周都帮独居老人买菜,楼栋党小组每月开一次‘微党课’,既传政策又解难题。”
人员队伍的“横向到边”,让治理力量实现精准下沉。选优配强基层干部力量,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一环。2024年以来,街道补选社区“两委”52人、招聘专职工作者52名,从退休干部、党员中选聘76名网格员,其中党员占42%、退休干部与物业人员占58%,不断充实“专业+志愿”的治理队伍。“退休前在社区,现在帮邻居办事,日子很充实!”62岁网格员老周说。
服务资源的“深度融合”,让民生实事落地更有温度。151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与社区联建,成立13个社区“大党委”,2508名在职党员沉网入格。“我是市医院党员,每月来社区坐班2天,测血压、讲健康知识。”在职党员赵医生说。依托“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机制,今年上半年已开展义诊、反诈宣传等活动400余场,解决急难愁盼问题200多个。
多元共治,奏响基层治理“大合唱”
“小区物业费收缴率从20%跃升至85%,秘诀就在于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当家人’。”谈起桂花苑北区的蜕变,蔬菜村党总支书记王芳打开了话匣子。这个曾频遭物业脱管的小区,如今通过“党组织+业委会+物业+居民”共治模式,不仅解决了停车难、房屋漏水等127个问题,还把“自治公约”贴到了每栋楼门口。“去年供暖不热,开了3次居民会,业委会监督物业清管道,问题很快解决。”业委会李师傅说。
群众自治的“微动力”,在议事协商中持续迸发。市府社区利用老城墙下楮树绿荫,打造“老墙根”议事点,搭建174名“五老”、道德模范组成的协商人才库,通过“说事、议事、办事、评事”四步法,召开议事会150余场,推动56个民生项目落地,其中32个项目更是由居民自筹资金参与。“以前想提意见没处说,现在坐在老墙根下就能商量事。”居民张桂兰笑着说,“去年我们楼的下水道堵了,就是在这商量出‘居民凑一点、社区补一点’的办法,3天就修好了,比找物业还快!”“大事小事烦心事,老墙根下不算事”是此间最生动的注脚。
社会力量的“加速度”,在专业服务中彰显价值。该街道充分发挥物业企业、社会组织、商户等社会力量,定期对77家物业企业开展考核,成立街道物业公司对16个无物业小区实行兜底管理。桂花苑北区探索“四小四大”工作法,推动入住率从60%提升至83.1%,12345热线投诉量从单日高峰47条降至每月不足5条,实现小区“脱管”变“托管”。该街道还培育了“健康嘉”“婆婆妈妈”“牛铃说唱团”等16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全年开展活动超500场。
行业协同的“联动力”,在矛盾化解中释放效能。针对物业纠纷、邻里矛盾等高频问题,街道构建“专业调委会+社区调解员+志愿者”的三级调解网络。女山路社区的“小马扎”调解队就是典型代表,队员们带着小马扎深入楼栋院落,用拉家常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400余件。
数字赋能,打造智慧治理“新引擎”
“多亏了‘三色台账’,我们家的低保申请三天就批下来了。”中心路社区居民李大姐的经历,印证了数字化治理带来的便捷。针对人口复杂、底数不清难题,该街道在中心路社区试点推出蓝黄红“三色台账”——蓝色记录居民基础信息、黄色标注特殊需求、红色标识矛盾隐患,实现643户居民电子档案动态管理,服务模式从“粗放普灌”转向“精准滴灌”。
“以前记笔记易漏信息,现在打开手机,居民情况一目了然。”网格员曾兆雪展示手机中的台账,“陈爷爷是红色标注的独居老人,我每周上门1次,实时更新用药、健康情况。”
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让民生服务更高效。该街道建立“12345”热线四级三类分级处理机制,通过强化统筹、精准派单、联动处置,实现群众诉求“即接即办、未诉先办”。今年以来,共接办热线工单1846件,与去年同期2479件相比下降25.5%,回应速率与满意度显著提升。在政务服务领域,街道推行“网格员代办”模式,网格员每日巡查走访,承担信息采集、矛盾调解、政策宣传等5大类职责,累计走访16.9万户,代办民生事项110件,配合开展重点人群服务400余人次,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要用足用好用活数字平台,但不能过度依赖数字决策。少在办公室里说,多到居民户下跑,真正做到了解民情、办好民事,才能赢得民心。”该街道办事处主任徐飞如是说。
民生为本,书写幸福生活“新答卷”
从“暑期快乐站”里孩子们的笑声,到嵌入式养老服务中心老人的笑脸;从板桥大李蔬菜基地的丰收景象,到环抹山片区和美乡村的新貌——街道的治理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民生福祉上。该街道紧盯“一小一老”、困难群体、乡村发展等关键领域,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服务“一小一老”,撑起幸福支点。“暑期托管班帮大忙!孩子学画画、认识朋友,我们上班安心。”家长王女士说。街道已经连续5年在社区开展“安心托幼”活动,暑假期间,组织30余名返乡大学生、兼职团委副书记担任志愿者,开设美术、口才等课程,解决140个家庭看护难题。“每天有人帮我洗澡、量血压、送热饭,比孩子还周到!”82岁刘奶奶欣慰地说。在养老服务方面,街道今年完成1个社区嵌入式养老中心升级,为111名失能老人提供上门护理、助餐助浴。街道还联合老年学校组建书画社、歌曲班等7个兴趣小组,“每周唱歌、写毛笔字,晚年不孤单。”书画社张老说。
助力乡村振兴,夯实发展根基。该街道推进4个村“多规合一”实用性规划,建成映山村三期标准化厂房并招租,年增村集体收入14万元;落地隆聚源精品鱼驯化项目,带动50余人就业、93户村民土地流转增收65万元;着力打造板桥大李3000亩蔬菜基地、3500亩烟薯、500亩呼园萝卜等特色产业,2024年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04.29万元,创成百万元村2个、五十万元村1个。
深化文明创建,提升生活品质。街道组织千余人次深入背街小巷、老旧小区,清理乱堆乱放800余处、垃圾80余吨,更换公益广告1.2万块,“十大民生实事”带动134条背街小巷焕新,“敲门行动”倾听民意善解民忧……“最干净城市”正从愿景走向现实。
“我们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党建引领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让党员沉下去、服务跟上来、群众动起来,让城关街道每个角落都有治理温度。”该街道党工委书记于文龙表示。
在皖东的一片普普通通的88平方公里土地上,有老墙根下的民主协商,也有网格里的精细服务;有邻里互助的温暖瞬间,也有乡村焕新的振兴故事。这一切,正如居民自编的顺口溜所诉说:“党的政策好,网格服务到,邻里常欢笑,幸福节节高。”明光街道的多元共治图景,正续写新篇。(王和森 郁登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