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千年前讨论径山,是如何评说的?“众峰来自天目山,势若骏马奔平川。”这是苏轼在径山留下的名篇,写尽了径山的好山好水好风光。但今天,时间过去了一千多年,当我们再度讨论径山的时候,我们开始深思一个问题:径山,跨越千年仍然历久弥新,它的内核究竟是什么?难道仅仅是指“山”么?
作为良渚文化大走廊的西端节点,今天的径山,已然是这条廊道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所以,径山的文化概念早已超越了一方山水的概念,它是流动的,是持续性在发展的,它包含了古往今来在这条山脉、水脉上川流不息的人——它有“人”的故事;同时随着良渚文化、运河文化的发掘,径山也被赋予了更多的价值——它有了“文化”的内涵。
![]()
于是从一开始,我们便确定了一个创作核心:我们说径山,一定不能只说山,它不是一座孤峰,它是千百年来绵延在天目灵秀群山中的独特一角;我们说水,一定不能只说苕溪,它是长江文明、运河文化孕育出的一支分流;我们说人的故事,也一定不能只着眼于禅茶的前世今生,而是在现象的背后,径山包含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底蕴,串联起了更广阔的情感纽带,使之成为我们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
有山,有水,有人,更有文化的内核,这就是本片《大径山》的由来。
如何铺陈《大径山》的历史“深度”
在确定整体框架之后,我们马上就面临了一个所有文化类纪录片共同的难题:如何铺陈历史?纪录片不是电影、电视剧,少了台词和故事情节的推动,用什么样的镜头语言和表现手法,才能让观众直接感受到穿越千年的历史纵深感?
在思考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决定放弃所有流于表面的技术手段,回到径山真实的历史本身。
因为“真实”才是纪录片的底色,最终能够打动观众的只有“真情实感”。
那,什么是“真情实感”?是大唐僧人法钦在山巅开悟瞬间的豁然开朗;是南宋时期,日僧圆尔辨圆历经九死一生,终于来到心中圣地的万分欣喜;是无准师范与圆尔辨圆在经山寺教授六载的师徒情深……
![]()
![]()
天目山拍摄法钦禅师情景再现
于是,我们便将情景再现的重点放在了这些情节。大径山的故事,便是在圆尔辨圆的一场海难中拉开了序幕。
为了让所有的环境、情节、人物情感无限贴近真实,我们在拍摄海难这场戏时,特意选用了真实的船舱环境,通过模拟巨浪滔天、船舱颠簸的场景还原灾难时刻的压迫感,甚至演员的状态都摒弃了刻意演绎,力求用最自然的表现传递出人物在绝境里的真实张力。在后期阶段,巨浪翻滚、船只在海上航行的场景运用了电影级别的三维特效来制作。用专业的标准打磨细节,从海浪的流体质感、船只的受力形变都精准还原真实物理规律,让每帧画面都兼具震撼观感与细腻质感。
诸如此类的追求真实在《大径山》里还有很多,再如法钦山巅开悟的镜头。为了契合人物的情感变化,体现拨开云雾见朗朗乾坤的内心戏,我们决定和天气“赌一把”。摄制组提前两个小时摸黑登山,所有机位、演员都提前站好点位,就为了在山顶等一场震撼的日出。当第一缕金光划破天际,山顶云雾翻腾,红色霞光也随之热烈翻涌,我们也仿佛与人物一起,迎来了心中的豁然开阔。那一刻,我们坚信,能够感动现场的拍摄,必定能够感动观众。
如何展现《大径山》的内容“广度”
在选取故事内容上,我们始终避免将它局限在“一座山、一片村”的单一叙事里——因为大径山的价值,本就藏在“在地扎根”与“向外生长”的平衡中。
我们先沉下心蹲守径山,一为了拍摄径山的禅,二为了径山的茶。我们拍摄了径山寺中的茶宴,在径山脚下的村庄中拍摄村民采茶、制茶,这是内容的“根”。少了这份乡土底色,广度便成了无源之水。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走出去:去日本、韩国寻访径山茶禅文化流传的印记,去欧洲记录德国茶人开中国茶馆的故事,我们还跟随法国爱茶人回到径山,分享他学习炒茶技艺的经历。我们要让观众看到,如今大径山的“影响力”,正在跨越国界。
![]()
日本京都采访书法家杭迫柏树
![]()
采访韩国国立顺天大学教授李钟寿
最后,我们将镜头对准良渚论坛,不是简单植入,而是借论坛里“文明互鉴”的议题,把村庄的烟火、跨国的联结,都纳入文化传承的大视野里。这样一来,《大径山》的广度,便既有“脚下的温度”,也有“世界的广度”。
如何拓展《大径山》的创新“纬度”
纪录片的创新,不该只停留在叙事手法,而应该让技术成为“看见更多可能”的工具,而AI技术,正是我们打开创新维度的关键钥匙。
以往拍传说故事,只能靠动画或空镜作为画面,这次我们用AI+三维建模技术结合的方式,再现了大禹治水的传说。既利用了AI技术的便利、低成本,又补足了AI画面的虚拟感,用三维建模增强了画面的视觉细腻度。除了与三维结合,我们还尝试了AI与实拍画面结合,让良渚的玉琮、玉鸟出现在真实场景。相比传统的三维方式,这种既虚幻,又真实的效果既丰富了画面的形式感,又大大节约了制作成本和时间。
![]()
AI呈现跨越五千年的对话
在AI盛行的当下,我们没有让AI替代人文表达,而是让它成为“辅助者”:用技术补全空白,让《大径山》既有纪录片的厚重,也有科技赋予的新鲜生命力。
在探索纪录片如何创新的路上,正如《大径山》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那样:每一次的新生,都是传统与创新的温柔相拥。
来 源 | 潘雯
责 编 | 徐慧芳
编 审 | 庄临强
< img src="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c4urLZU4Aibf9jj1cW9qcOIk8LL7iakrAjBKtDqlNPHTgCIBW5dK0xdqEwJibFygButsDCYicg8ZCeUsjhCqnNWR2w/0?wx_fmt=png&from=appmsg" data-ratio="0.18518518518518517" data-type="png" data-w="1080" data-imgfileid="503267444" contenteditable="false" data-imgqrcoded="1">< img contenteditable="false">< img contenteditable="false">< img contenteditable="false">< img alt="">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