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关注新闻的朋友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在最近的新闻报道中,“科技小院”这个新鲜词成了助农报道的高频词。这种高校师生进入田间地头,和农民同吃同住形成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平台,正在逐渐成为新农业发展主流,实现"专家与农民零距离、科研与生产零距离、育人与用人零距离"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截止到2025年,我国已经设立了1800余个科技小院,覆盖全国31省市自治区,还拓展到了坦桑尼亚、巴西等海外11国,连续两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在西北旱作农业核心区,有一所高校的科技小院布局尤为典型,其“实践导向”的育人特色通过这些散落乡间的小院愈发鲜明。这所高校便是甘肃农业大学。
![]()
甘肃农业大学作为农业农村部共建、以农业科学为特色的高校,依托草学、农学、畜牧医学等优势学科,已经获批建立科技小院72个,分布在甘肃省内10个市、州,服务范围涵盖省内主要栽培农作物和特色畜禽类,覆盖玉米、马铃薯、小麦等主要作物类型。从临夏的马铃薯田到永昌的奶绵羊牧场,从静宁的苹果园到积石山的中药材基地,这些小院成为学生走出课本、锤炼本领的重要平台。
![]()
对学生而言,这些科技小院绝非简单的“校外打卡点”,而是沉浸式的实践课堂。在甘肃临夏马铃薯科技小院,师生清晨便穿梭在田间,将课堂上的栽培理论转化为品种试种、土壤肥力测试的实际操作,学生变身“常住村民”,驻村超90天解决种植户的技术难题。这种“零距离”接触生产的模式,让抽象的专业知识有了具象的落点——在积石山农业生物技术科技小院,学生实际参与种植技术的学习实践,亲手体验研习黄芪等中药材采收后进行的“分级-清洗-切片-干燥”流程,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核心实践经验。
科技小院的实践价值,更体现在对产业实际问题的破解中,而这正是学生积累“真本事”的关键。在永昌奶绵羊科技小院,学生参与选育泌乳能力强的核心群种羊,协助优化人工授精技术,见证推广的杂交羊缩短育肥周期、降低成本的实效,更在与企业合作中学会了科研成果如何对接市场需求。静宁城川苹果科技小院里,植物保护学院学生围绕苹果锈病、腐烂病等痛点,制定绿色防控方案并开展现场示范,将病虫害防治理论转化为农户能看懂、会操作的技术流程,这种“问题导向”的实践远比课堂案例更具冲击力。
![]()
这些实践经历正成为学生未来工作与创业的“隐形资产”。张掖麦类作物科技小院已累计支撑5名专业硕士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其参与选育的4个春小麦新品种、5个冬小麦北移推广品种,让学生在毕业前便积累了成果转化的实战经验。这种对产业痛点的深刻理解,让他们在求职时更能获得企业认可。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而言,科技小院更是天然的“孵化器”,在这里能直观了解“合作社+企业+农户”的运作模式,掌握农产品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条逻辑。
从种质筛选到技术推广,从田间管理到产业调研,甘肃农业大学的科技小院为学生搭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对于渴望在农科领域扎根成长的考生而言,这样一所能提供“田间实战”机会的高校,无疑为未来职业发展埋下了坚实的伏笔——毕竟,农业领域的竞争力,终究要在土地里生长出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