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这波舆论战,到底在争些什么?
最近小米这波舆论战真是看得人眼花缭乱,刚刷到小米公关部王化 10 月 17 号发的进展,说车主遭网络攻击的援助信息收集到 10 月 15 号,有 6032 人参与,480 人给了证据,338 人要证据指导,301 人想发律师函,245 人需要诉讼支持,目前初步筛出 23 位车主能起诉,下周就联系立案。
![]()
有意思的是,评论区清一色在骂第一财经。究其原因,还是成都 SU7 事故后第一财经发的那几篇文章,尤其是 16 号那篇《小米,别让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变成最后一台》,后来偷偷把 "小米" 俩字删了,头图也换成 AI 图,连内容都改了。
米粉觉得这是故意带节奏,还有人扒出来,第一财经引用雷军的话时断章取义 —— 雷军 6.26 发布会 11 次提安全,说安全是一切,被动安全测试也超行业平均,这些关键信息报道里压根没提,反而拿网友的恶意揣测当解读。
![]()
但咱普通车主更关心的,是 10 月 13 号成都那起事故的真相。警方通报说司机涉嫌酒驾,可视频里路人砸门砸出血都救不出人,最后消防用电锯才破门,人已经没了。
大家不是要小米保证 "零事故",就是想知道车门为啥打不开?是电动把手断电失灵了?还是没留机械应急装置?毕竟工信部 9 月刚出新规,要求车门必须有能徒手打开的机械应急把手,这可不是苛责。
![]()
结果雷军 16 号在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发言,只呼吁抵制水军黑公关,说要聚焦研发,半句没提成都事故的具体疑问。这话单看没问题,但遇难者尸骨未寒,不提救人细节先喊防水军,实在太不合时宜。要知道小米 9 月刚因为 L2 辅助驾驶的问题,召回了 11 万多辆 SU7 标准版,说明确实有安全短板要补,不是所有批评都是黑公关。
想起有个时评作者之前写文章说车祸怪酒驾,结果被骂惨掉粉 2000 多,他后来反思说自己没站消费者角度 —— 人命关天,大家质疑是本能反应。反观小米,之前铜陵事故后雷军就说 "大家期待太高",可安全这事儿本就该企业主动做到最好,哪能反过来怪用户要求高?
![]()
现在媒体态度也分裂,贺州日报说要理性呵护国产品牌,提小米百亿研发的努力;第一财经却被指选择性报道,连官媒报道都能吵起来,理性讨论的空间快没了。再往前数,5 月小米 SU7 Ultra 还因碳纤维前舱盖宣传不符闹过维权,车主说花 4.2 万选的配件成了 "装饰品",最后也没彻底解决好。
![]()
其实这事很简单:第一财经作为权威媒体,报道得客观全面,别搞选择性失明;小米更该明白,造车不是做手机,出问题是人命关天。雷军说过 "颜值是王道",但再好看的车,安全没保障也白搭。现在雷军脱粉、股价跌,说明大家的滤镜碎了。
![]()
真心希望小米别再纠结谁是水军了,赶紧回应车门和燃爆的问题,说说接下来怎么改进。毕竟工信部 4 月就升级了电池安全标准,10 月又要企业告知用户安全隐患,行业都在往前赶,小米要是跟不上安全的脚步,光靠骂水军可没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