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李鸿章出使遇刺,醒后见一老妇窗前织网,网破复织,老妇笑道:“大人,补好了。”,李鸿章汗流浃背
创作声明:本故事为基于历史背景的文学虚构作品,情节、人物对话及心理活动均为艺术创作。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事件及观点,不完全等同于史实,旨在讲述故事,不作为历史参考。请读者以文学视角理性看待。
马关议和,李鸿章遇刺卧床,夜不能寐。
窗外,一日本老妇日日织网,又日日将网撕破,再一言不发地默默补好。
直到谈判的最后一日,老妇终于停手,对着李鸿章的窗户,用生硬的汉语笑道:“大人,补好了。”
李鸿章闻言,如遭雷击,瞬间汗流浃背。
他明白,那张最致命的网,根本不在东瀛……
![]()
01
光绪二十一年的早春,东瀛马关的天空,总是飘着冰冷的、黏稠的雨丝。
这雨,不大,却密,像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将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凄迷之中。
李鸿章,这位年逾七旬的大清裱糊匠,正坐在这张网的中央。
他下榻的引接寺,是一座古朴的禅院。
日方为其安排的住所,名曰“春帆楼”,名字雅致,却掩不住那股萧杀与戒备的气息。
楼外,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日本兵,他们腰间的佩刀在阴沉的天色下泛着冷光,眼神里的戒备与不屑,像针一样扎人。
李鸿章知道,这名为保护,实为软禁。
他端坐在窗前,身上穿着那件象征着一品大员的黄马褂,但那明晃晃的黄色,在此刻,却像一个巨大的讽刺。
他看着窗外那株刚刚抽出嫩芽的樱花树,树梢上挂着晶莹的雨珠,像一串串无声的眼泪。
心,比这早春的天气还要冷。
甲午一战,惨败。
他穷尽半生心血,耗费了国家无数的银两,一手打造出来的北洋水师,那支曾被誉为“亚洲第一”的铁甲舰队,如今已尽数沉入了冰冷的海底,或成了日方的战利品。
“定远”、“镇远”……这些他亲手命名、看着它们从西洋运回、曾寄予了无限厚望的铁甲巨兽,如今都已是过眼云烟。
国之长城,一日崩塌。
朝野上下一片哗然,清流派的口诛笔伐,像雪片一样飞向紫禁城。
所有的罪责,所有的骂名,都像潮水一般,涌向了他这个北洋大臣、直隶总督。
“卖国贼”、“汉奸”、“李二先生”……那些刻薄的、恶毒的称谓,通过一份份邸报,传遍了大江南北。他仿佛成了大清所有耻辱的化身。
可最终,当需要有人来收拾这个烂摊子,当需要有人去面对战胜者的傲慢与凌辱,去签订那份注定要遗臭万年的降书时,宝座上的皇帝和帘子后面的太后,想到的,还是他——李鸿章。
“着李鸿章为议和头等全权大臣,即刻启程,赴日议和。”
一纸诏书,将他从举国唾骂的罪人,又变回了那个不可或缺的、能与洋人打交道的“中堂大人”。
他知道自己的处境。
他就像一个家里失了火的掌柜,火是他没看住烧起来的,现在,街坊四邻都指着他的鼻子骂,可主人家,却还要派他去跟趁火打劫的强盗商量,看能少赔几件家具。
屈辱,愤懑,不甘……所有的情绪,在他这张布满皱纹和老年斑的脸上,都化作了一种近乎麻木的平静。
他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在谈判桌上,尽可能地为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挽回一丝一毫的颜面,减少一分一厘的损失。
哪怕,他要为此搭上自己一生的清誉。
随行的,除了他的儿子李经方和几位幕僚,最贴心的,便是跟了他几十年的随从马福。
马福端着一碗刚刚温好的参茶,悄无声息地走到李鸿章身后,低声说:“中堂,天凉,喝口热的暖暖身子吧。您一天没怎么进食了。”
李鸿章没有回头,目光依旧落在窗外,声音沙哑而疲惫:“吃不下去。马福,你说,这马关的雨,要下到什么时候?”
马福不知该如何回答。他知道,中堂大人问的不是天气。
“伊藤博文那边,还是不肯松口吗?”李鸿章又问。
马福的头垂得更低了:“回中堂,还是老样子。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赔偿军费库平银三万万两……日方态度强硬,说这些是‘最低条件’,没有商量的余地。”
“三万万两……”李鸿章闭上眼睛,干瘪的嘴唇微微颤抖着,“他们这是要抽干我大清的骨髓啊……”
![]()
他端起参茶,那温热的液体滑过喉咙,却暖不了他那颗早已冰冷的心。
谈判,已经进行了数日。
每一次,都是一场煎熬。
谈判地点设在春帆楼的二楼。
长长的谈判桌两端,一边是趾高气扬、以胜利者自居的伊藤博文和他的内阁成员,另一边,则是他这个须发皆白、孤军奋战的七旬老人。
他据理力争,引经据典,从万国公法,到人道常规,他用尽了毕生的外交智慧和口才,试图唤起对方一丝一毫的同情与理智。
可他得到的,永远是伊藤博文那张挂着虚伪微笑的脸,和一句句冰冷而傲慢的拒绝。
“李大人,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不要指望在谈判桌上能拿到。”
这句话,像一把钝刀,反复地、无情地切割着他的心脏。
是啊,国力孱弱,败军之将,何以言勇?
所有的辩驳,在铁一样的事实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他感觉自己不像一个全权议和大臣,更像一个跪在地上,乞求主人发善心的老奴。
这天下午,又一次毫无进展的谈判结束后,李鸿章在一众日本官员“礼貌”的护送下,坐上轿子,返回引接寺。
他的头因为心力交瘁而阵阵发痛,左眼也因为连日的劳累而跳个不停。他闭上眼,靠在轿厢里,脑子里一片混乱。
就在轿子行至一个街口时,路边的人群中,突然冲出一个身影!
那是一个穿着和服、面目狰狞的日本青年。
他手里,赫然举着一支黑洞洞的左轮手枪!
“国贼!受死吧!”
伴随着一声疯狂的嘶吼,一声沉闷的枪响,打破了马关街头的宁静。
李鸿章只觉得左脸颊被一股巨大的力量狠狠地撞了一下,随即,一股温热的、带着腥味的液体,喷涌而出,染红了他的前襟。
剧痛,像闪电一样,瞬间传遍了他的四肢百骸。
他的世界,在马福和随从们惊骇的呼喊声中,陷入了一片黑暗。
这一枪,震惊了中外。
行刺战败国的议和大臣,这在近代外交史上,是闻所未闻的丑闻。
日本政府,瞬间在国际舆论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被动。
原本还在观望的西方列强,纷纷向日本施压。
伊藤博文焦头烂额。
他深知,如果李鸿章死在马关,或者因此愤而回国,那么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获得的所有利益,都可能因为一场无法结束的战争而被拖垮。
于是,这位刚刚还在谈判桌上不可一世的日本首相,亲自赶到引接寺,向躺在病榻上的李鸿章表达“最诚挚的歉意”。
为了“保护”好这位身份特殊的“贵客”,日方将引接寺内一处最为僻静、也最为坚固的禅院,专门辟出来给李鸿章疗伤。
重兵将禅院围得水泄不通,任何闲杂人等,一概不得靠近。
李鸿章的左脸颊肿得像个发面的馒头,子弹深深地嵌在了颧骨之下,西洋医生来看过,说位置太深,靠近要害,暂时无法取出,只能先消炎止痛。
身体上的剧痛,尚可忍受。
但精神上的屈辱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却像毒蛇一样,日夜啃噬着他的内心。
他知道,这一枪,或许能为他在谈判桌上,换来一丝喘息之机,换来一点微不足道的筹码。
用自己的血,去为这个国家换取一点点怜悯。
这是何等的悲哀!
禅院里,除了他的几个贴身随从,日方还特意安排了一位名叫“千代”的日本老妇,负责院内的洒扫、送餐等杂役。
这位老妇人,约莫六十多岁的年纪,身形瘦小,背脊微驼。她总是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灰色和服,梳着一个一丝不苟的发髻。
她沉默寡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像一尊木雕。
每天进进出出,收拾房间,端送饭菜,行动间悄无声息,几乎让人感觉不到她的存在。
![]()
马福对这个老妇人充满了警惕。
他不止一次地提醒李鸿章:“中堂,这日本人没安好心,派这么个不声不响的老婆子在咱们身边,怕是眼线,您可得当心。”
李鸿章只是淡淡地摆了摆手:“无妨。我如今是个半死之人,还有什么值得他们监视的?由她去吧。”
枪伤带来的剧痛,让他夜不能寐。
这天深夜,他又一次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睡。
窗外,雨停了,一轮残月挂在天边,清冷的光辉洒进庭院。
他烦躁地披衣坐起,想透透气。
不经意间,他向窗外瞥了一眼。
这一眼,却让他微微一怔。
只见庭院的角落里,那棵老樱花树下,竟然还亮着一盏昏黄的灯笼。
灯笼的光晕下,一个瘦小的身影,正跪坐在一个小马扎上,专心致志地忙碌着。
是那个名叫千代的老妇人。
这么晚了,她不睡觉,在做什么?
李鸿章好奇地眯起眼睛,仔细望去。
他看到,老妇人的面前,铺着一张巨大无比的渔网。她手里拿着一个木制的梭子,正在飞快地穿梭,编织着那张网。
她的动作熟练而专注,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与她无关,她的世界里,只剩下眼前这张网。
李鸿章看了一会儿,便失去了兴趣。一个渔家老妇,深夜织网,或许是生计所迫吧。他叹了口气,重新躺下,试图让自己睡去。
可接下来的几天,李鸿章发现了一个极其诡异的现象。
每到深夜,只要他因为伤痛而醒来,总能看到那个老妇人,在同一个位置,织着那张似乎永远也织不完的网。
她的工作,好像永远都没有任何进展。
终于,在一个无眠的深夜,李鸿章披着外衣,悄悄地走到了窗边,他想看个究竟。
月光如水,庭院里静得能听到虫鸣。
老妇人跪坐在那里,像一尊石像。
她的手飞快地舞动,梭子在经纬线之间灵活地穿梭。
很快,一片新的、细密的网格,就在她手下成形了。
李鸿章耐心地看着。
眼看着,这一小块区域就要完成了。
就在这时,老妇人停下了手中的动作。
她举起梭子,对着刚刚织好的那片网,端详了片刻。
然后,她做出了一个让李鸿章匪夷所思的举动。
她将梭子的尖端,对准了那片新网中的一根关键的经线,毫不犹豫地、用力一挑!
“绷”的一声轻响,在那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
那根经线,应声而断。
刚刚还完美无瑕的渔网,立刻破开了一个碗口大的洞。
做完这一切,老妇人的脸上,依旧没有任何表情。
她放下梭子,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从旁边的线团里,重新抽出一根新的丝线,开始不紧不慢地、用比之前更加细致、更加耗时的方式,重新修补那个被她亲手制造出来的破洞。
织网,挑断,再补网……
李鸿章站在窗后,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直冲头顶。
这不是偶然!
这绝不是一个普通老妇的寻常劳作!
这是一种表演!一种刻意为之的、充满了某种暗示的“表演”!
他是什么人?他是在宦海中沉浮了一辈子,见惯了各种权谋机变、尔虞我诈的李鸿章!
他立刻意识到,这诡异的重复动作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他尚不理解的信息。
“网”……
这个字,在他的脑海中反复盘旋。
这张网,到底是什么?
是困住他,困住整个大清国,这张名为“马关条约”的无形之网?
还是暗指他穷尽一生心血编织,却被甲午一战撕得粉碎的“洋务”大网?
那支全军覆没的北洋水师,不就是这张大网最核心的部分吗?
亦或是……那张远在京城,由无数利益和权谋交织而成,将他牢牢束缚的,人际关系之网?
而“补网”……这反反复复的“补网”又意味着什么?
是劝他,不要放弃,继续为这个早已千疮百孔、内忧外患的帝国,做最后的缝缝补补吗?
可是,为何又要亲手将它撕破?
李鸿章百思不得其解。
他感觉自己仿佛陷入了一个巨大的、充满了禅机和恶意的谜团之中。
这个沉默的日本老妇,她到底是谁?她到底想告诉他什么?
第二天,他把自己的观察,悄悄地告诉了马福。
“中堂,您的意思是……这老婆子有问题?”马福的眼神立刻变得警惕起来。
“去查。”李鸿章的声音很低沉,“动用我们在日本的所有关系,把她的底细,给我查个底朝天。我要知道,她到底是什么人,是谁派她来的。”
![]()
马福领命而去。
然而,几天后,他带回来的消息,却让李鸿章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中堂,查清楚了。”马福的脸上带着一丝困惑,“这个叫千代的老妇人,背景非常干净。她就是马关本地一个普通的渔家寡妇,丈夫和儿子早些年在海上打鱼时遇到了风暴,都没回来。她一个人守着一间破屋,靠给附近的人家织网补网为生。这次,是日方的后勤官员看她为人安静本分,手脚也还利索,才临时雇佣她来禅院里做杂役的。”
一个普通的渔家寡妇?
这个干净得不能再干净的背景,反而像一块巨石,重重地压在了李鸿章的心上。
他更加确信,事情,绝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这背后,一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着这一切!
可那只手,到底是谁的?
02
枪伤带来的剧痛,和谈判桌上日复一日的屈辱,像两座大山,压得李鸿章几乎喘不过气来。
左脸颊的伤口,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总是隐隐作痛,牵动着半边头颅的神经。
西洋医生每天都来换药,嘴里说着“恢复得很好”,但李鸿章自己清楚,那颗留在颧骨深处的子弹,像一个永远的烙印,时时刻刻提醒着他身在何处,身负何辱。
他知道,小山丰太郎那一枪,在客观上,确实帮了他一个“大忙”。
行刺他国议和全权大臣,这是动摇国本的外交丑闻。
消息传出,欧美列强的报纸上,纷纷刊登了李鸿章血染官袍的照片,谴责之声四起。
这让一向注重国际观瞻的日本政府,陷入了极大的被动。
伊藤博文那张总是挂着虚伪笑容的脸,也终于有了一丝裂痕。
在停战谈判中,日方做出了微小的让步——原定的三万万两赔款,减到了两万万两。
一万万两白银,这是李鸿章用自己的一颗子弹,一脸的血换来的。
他把这个消息写进给总理衙门的电报里,不知是该悲,还是该笑。
他感觉自己,就像那庭院角落里,被老妇人反复撕破又补起的渔网。
无论如何挣扎,如何缝补,最终都逃不过破败的命运,所能争取的,不过是让网上的窟窿,看起来稍微小一点罢了。
而那个织网的老妇人,依旧每晚出现在庭院的角落里。
她仿佛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幽灵,重复着那套诡异的仪式。
织网、撕破、补网……
李鸿章的目光,也夜复一夜地,被她牢牢吸引。
他不再去想那网到底代表着什么,他只是像一个棋手,在静静地观察着对手的棋路,等待着她最终图穷匕见的那一刻。
他让马福,不要再打草惊蛇。
“静观其变。”他对马福说,“她既然要演戏给老夫看,那老夫就安安分分地当个看客。我倒要看看,她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日子,就在这种诡异的平静和压抑的对峙中,一天天过去。
马关的雨,终于停了。
天晴了,但李鸿章的心,却沉得更深了。
因为他知道,天晴,就意味着谈判桌上的“休战期”结束了。
最后的、也是最痛苦的关于割让土地的条款,必须提上日程。
辽东半岛,那是满清的“龙兴之地”。
台湾全岛,那是东南沿海的天然屏障。
割让任何一处,他李鸿章,都将成为千古罪人,被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可他有的选吗?
京城里,雪片般的电报催促着他尽快签约。
朝廷已经等不及了,这个烂摊子,必须有人来背。
而他,就是那个被选中的、最合适的背锅人。
这天夜里,他又一次在剧痛中醒来。
脸上的伤口像是被无数只蚂蚁在啃咬,又痒又痛。
他烦躁地坐起身,披上一件外衣,习惯性地望向窗外。
庭院里,月色如霜。
那盏昏黄的灯笼,依旧亮着。
灯笼的光晕下,老妇千代,也依旧跪坐在那里。
但今晚,似乎有些不同。
李鸿章眯起眼睛,仔细看去。
往日里那张总是铺在地上、显得有些杂乱的渔网,今晚,竟然不见了。
老妇人只是安静地跪坐着,手里拿着那个木梭,在灯下,慢条斯理地打着一个结。
那似乎是最后一个、用于收尾的绳结。
李鸿章的心,猛地提到了嗓子眼。
他知道,这出他看了许多个夜晚的哑剧,或许,今晚就要迎来它的结局了。
果然,在打完那个结之后,老妇人放下了手中的梭子。
她站起身,走到一旁的廊柱下,吃力地将一张巨大的、已经编织完成的渔网,提了起来。
那张网,在清冷的月光下,泛着幽幽的光。
![]()
网格细密而均匀,看起来坚韧无比,仿佛能网住这世间的一切。
完整如初,天衣无缝。
老妇人提着网,对着月光,仔仔细细地端详着,眼神里,竟然流露出一丝满意的神色。
那神情,仿佛一位顶级的工匠,在欣赏自己最完美的一件作品。
就在这时,老妇人缓缓地、缓缓地转过身来。
她的脸,大部分隐在灯笼投下的阴影里,看不真切。
但她的目光,却仿佛穿透了深沉的黑夜,穿透了那层薄薄的窗纸,精准无比地、径直落在了正站在窗后的李鸿章的身上。
李鸿章的心跳,漏了一拍。
他确信,她发现自己了。
不,或许她早就知道,每一个夜晚,都有一个失眠的老人,在窗后注视着她。
然后,那个一直沉默如石的嘴唇,第一次,张开了。
她的声音,并不像李鸿章想象中那般苍老,反而异常的清晰、平静,甚至带着一丝功德圆满的、诡异的笑意。
她用一种略带生硬、但字正腔圆的汉语,隔着整个庭院,对着李鸿章的方向,清清楚楚地、一字一顿地说道:
“大人,补好了。”
“轰——”
这五个字,像一道惊雷,在李鸿章的脑海中轰然炸响!
他浑身的血液,仿佛在这一刻瞬间凝固了。
补好了?
是什么补好了?
是这张渔网?
还是在暗示他,那个被甲午战争撕得粉碎的大清社稷之网,在他的努力下,终于“补”好了?
这究竟是来自上天的某种禅示,还是来自敌人的某种讥讽?
就在他心神激荡,试图理解这句石破天惊的禅语的瞬间,他房间的门,被极轻、但又极快地敲响了。
“笃,笃笃。”
声音急促,压抑。
“中堂大人!”
是随从马福的声音。他的声音里,带着一种压抑不住的激动和紧张。
李鸿章猛地回过神来,沉声喝道:“进来!”
马福几乎是闪身进屋,他反手迅速关上门,连插销都插上了。
昏暗的灯光下,他脸色苍白,嘴唇都在微微颤抖,手里,紧紧地攥着一卷刚刚译出的密电电文。
“中堂,”马福的声音都在发颤,几乎不成语调,他快步走到李鸿章面前,将那张因为紧张而被手汗浸得有些发皱的薄薄的电报纸,递到了李鸿章的面前,“京里……京里六百里加急送来的密电,是恭亲王府上的线人,冒着杀头的风险传出来的消息!”
李鸿章的心,骤然一沉。
他颤抖着手,接过那张电报纸。
昏暗的灯光下,上面的字迹,是用蝇头小楷抄录的,每一个字,都像是淬了毒的针,触目惊心。
电报的内容极其简短,却如同一把无情的、冰冷的匕首,狠狠地、精准地扎进了他的心脏。
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
“翁师(翁同龢)联络都察院及翰林院诸清流,以‘马关遇刺,有辱国体’、‘谈判不力,丧权辱国’为由,已连上三道密折,弹劾我等淮系诸将。京中九门提督已奉旨易人,北洋旧部亲信,多被以‘操练不力’之名,调离京畿,外放闲置。其网已成,只待君归。”
李鸿章的目光,像被钉子钉住一样,死死地钉在那最后八个字上。
“其网已成,只待君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