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壮志酬
——《安徽青年报》复刊的前前后后
20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决定在1978年10月召开共青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大会召开前夕,《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杂志相继复刊,在青年思想文化界掀起新思想的狂飙,尤其给青少年工作吹来一缕清风。
1978年年初,中共安徽省委对共青团安徽省委领导班子进行重大调整,将时任阜阳地委常委、地区革委会副主任的周鹏程调任团省委书记。周鹏程此前曾任团省委副书记,对团的工作十分熟悉。早在1973年共青团安徽省第五次代表大会期间就有恢复出版《安徽青年报》的设想,曾派人到全国率先复刊的辽宁青年杂志社考察。现在更是时不我待,《安徽青年报》的复刊工作便正式提到团省委议事日程。
1978年10月初,共青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刚刚闭幕,团省委便将之前曾在安徽青年报社工作过的曹贵森、万韵、王昌明等同志调到团省委机关,正式成立《安徽青年报》复刊筹备小组,同时也将我从团省委机关办公室调进筹备小组。同年10月中旬,团省委召开《安徽青年报》复刊筹备会议,研究给团省委党组正式写复刊报告及报社内部机构设置等问题。我起草了给团省委党组的报告,还代拟团省委党组给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安徽青年报》复刊的报告。中共安徽省委很快批复同意复刊。
这时,中共安徽省委要从省直单位抽人到庐江县从事抗旱工作,我便随团省委副书记陈必亭等人参加了两个多月抗旱工作。在这期间,筹备组的其他同志加班加点,紧锣密鼓选调人员。李先轶、周根苗、刘湘如、王英琦、傅维勤等同志先后调进报社筹备组。他们在当时都是有些社会知名度、有着专业特长的青年。
那时从省直单位和各地市办理调动手续,一般都比较顺利,各单位都很支持。但在办理胡育泉的调动手续时颇费周折。他原工作单位合肥皮革厂就是不愿放人,我们只好到皮革厂的主管部门合肥市二轻局做工作,经过市二轻局领导同意,才自上而下办理调动手续。
![]()
时任总编辑蒋正萌(左一)评报
到了1979年年初,我和筹备组的另一位同志前往宿县,在团地委机关负责人的陪同下,到地委组织部办理王中义的调动手续,他是上海市知名高校复旦大学的毕业生,那时大学本科毕业生都十分稀缺,名牌大学更是凤毛麟角。谁知他已经回上海探亲,只好等他返回后再办理。紧接着我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到离宿县不远的濉溪县,为防止本人不在而扑空,这次我们就先找到左朝胜家,本来我们素不相识,谁知一见如故,他和爱人王凤琴都是部队转业,一个是小有名气的青年诗人,一个是颇有天赋的文工团员。军人加文人,浑身洋溢着豪爽与热情。知道我们还没来得及吃饭,便立马搬来小方桌,拿来一瓶濉溪大曲,边喝边聊。当天下午就到县政府办妥了调动手续。在团蚌埠市委的推荐下,我和另外一位同志又去固镇县办理郑期怡的调动手续。郑期怡是上海下放知青,又是单身,所以调动手续办得比较顺利。
就在报纸复刊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团省委书记周鹏程因被选为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很快就调到团中央工作。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将淮南大通煤矿党委副书记杨永良调任团省委书记。随即《安徽青年报》的复刊工作也加快了进度:一是确定了报社内设机构,二是对现有人员进行分工,三是做好召开全省通讯干事会议的准备工作。
那时报社编制只有17人,在全国已经复刊的青年报中是最少的。因此我们对编辑部人员实行采编合一,按报纸版面大致分工。先设立三个编辑组,由我和左朝胜、李先轶分别任组长,王昌明任通联组长,曹贵森正式任命为副总编。
1979年3月初,经团省委党组同意,曹贵森、左朝胜、李先轶和我四人先后到中国青年杂志社和中国青年报社学习取经。报社和杂志社领导十分重视和关心,不仅安排我们随出刊流程跟班学习,还单独和我们座谈讨论,大家一致感到受益匪浅,也充分体现了共青团都是一家人的情怀。
随后于1979年4月2日至7日,团省委在青阳县召开了全省通讯干事会议。他们多数是在团委机关搞宣传报道的同志,也有一些是在厂矿企业搞宣传报道的同志。团省委书记杨永良自始至终参加了会议并讲话。
《安徽青年报》通讯干事会议犹如鼓风机与加油站,使大家进一步增添了动力、铆足了干劲。大家都加班加点分头征稿、撰稿与编稿。1979年4月20日,《安徽青年报》试刊第1期正式出版。
从4月中旬到5月中旬,报社所有同志几乎每天都在加班加点工作,那是不分昼夜、废寝忘食的日子。我们几个组长的家都在团省委机关大院内,几乎每天都要在办公室加班到晚上12点后方回家。当时加班既没有加班费也没有夜宵,全凭着满腔热血与拼搏奋斗的精神。
![]()
1979年5月4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安徽青年报》复刊。
1979年5月4日,随着共青团安徽省第六次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安徽青年报》正式复刊出版。当省团代会闭幕时,为进一步扩大《安徽青年报》的影响,我们主动同安徽日报社联系,争取以安徽日报社、安徽青年报社联名的形式发表社论。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省团代会闭幕那天,两报联名发表“热烈祝贺省第六次团代会胜利闭幕”的社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团的工作推向新阶段》。写这篇社论我几乎用了一个整夜,当写完社论的最后一句话时,早晨的天空已泛出鱼肚色,新的一天已开始。
利用报纸策划各类青年社会活动,这是青年报的办报风格,也是共青团组织的工作特色。我们相继举办了各种大赛活动。当时在全省影响较大的有安徽青年歌手大赛、安徽青年歌手音乐会、“振兴中华,建设安徽”知识竞赛、全省中学生书法大赛、青年集体婚礼等。
我们把青年歌手大赛的演出会场放在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礼堂,能容纳几千人的大礼堂,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我们千方百计联系合肥市的有关企业,为知识竞赛争取到当时十分稀缺的洗衣机、收录机等作为奖品;我们主动争取到和安徽省教委、中国书协安徽分会等冠名一道举办中学生书法竞赛,提升了竞赛的水平和权威性;我们邀请到省委主要领导参加青年集体婚礼,引发社会的极大关注;我们将自己在报纸上连载的《范文集锦》编印成册,一次就征订了10万多本……
一系列活动增加了青少年与报纸的情感,扩大了报纸在青少年中的影响,报纸发行量也由复刊时的3万份提升到15万份。
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几年中报社内或因年龄相对较大,或因有更重要的工作任务,万韵、曹贵森、李先轶、王中义、左朝胜、赵腓罗等都相继走到新的工作岗位。我则由组长、副总编、总编辑一干就是整整10年,直到1990年年底才正式调离安徽青年报社。
岁月如歌壮志酬。可以说,我为《安徽青年报》奉献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安徽青年报》也哺育我不断成长!
![]()
□蒋正萌
作者曾任安徽青年报社总编辑、安徽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来源 | 安徽青年报
编辑 | 李志慧
校审 | 刘 鸣
终审 | 杜 军
声明 | 文章部分图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