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观音菩萨总在紫竹林中?这个看似清净的道场背后藏着修行秘诀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华严经》《法华经·普门品》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为何偏偏选在普陀山的紫竹林?

翻开《华严经》,菩萨道场遍布十方世界。

或在琉璃净土,或在兜率天宫,为何这位大慈大悲的菩萨却独钟情于一片竹林?

《法华经·普门品》中记载:"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

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如此神通广大的菩萨,本可居于更为庄严殊胜之处,却偏要在这清风摇曳的竹林间安住。

这片紫竹林,究竟藏着怎样的玄机?



历代高僧大德参访普陀,无不在紫竹林前驻足沉思。竹子本是世间寻常之物,何以成为菩萨道场的标志?

更令人费解的是,《佛祖统纪》记载,唐朝时日僧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像,原本要带回东瀛,船行至普陀山附近,海面突生铁莲花,船不能行,慧锷这才悟到菩萨不肯东去,遂将圣像供奉于此。菩萨为何选择这片海天佛国,又为何钟情于竹林之间?

说起紫竹林的缘起,要从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说起。

彼时,普陀山还只是东海上一座寻常小岛,渔民在此捕鱼为生,偶有修道之人在山间结茅而居。岛上生长着成片的竹林,竹叶在海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诵读着什么经文。当地渔民都说,每到月圆之夜,竹林深处便有佛光显现,还有檀香阵阵飘来。

慧锷和尚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后,一路向东,打算将菩萨像迎回日本供奉。船行至普陀山海域,天色渐晚,船家想要寻个避风港湾过夜。谁知船刚靠近海岸,海面上突然涌出无数铁莲花,密密麻麻将船围住,任凭如何使力,船只纹丝不动。

慧锷心中惊骇,跪在甲板上向观音像祈祷:"弟子一心礼请菩萨东渡,若是因缘不具,请菩萨示现。"话音刚落,一阵清风吹过,他手中的念珠突然断开,一百零八颗珠子滚落甲板,竟自行排列成"不肯去"三个字。

慧锷这才明白,菩萨不愿东去,是要在此地度化众生。他将圣像请上岸,寻到一处向阳的山坡,那里正生长着一片茂密的竹林。竹子呈现出深紫色,在夕阳下泛着莹润的光泽。慧锷在竹林边搭建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将观音像供奉其中,这便是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开端。

奇怪的是,自从观音像安放在竹林之后,原本普通的竹子竟然开始发生变化。有渔民发现,这片竹林的竹子长得特别挺拔,竹节间距均匀,每一节都恰好一尺三寸,不多不少。更神奇的是,竹子的颜色越来越深,从翠绿渐渐变成了紫色,在月光下泛着宝石般的光泽。

消息传开,四方僧俗纷纷前来参拜。一位从天台山来的老僧,在竹林中坐禅三日,出定后感叹道:"这竹子,竟与修行人的节操一般无二。"他指着竹林说:"你们看,竹子中空而有节,这不正是修行人应有的品格吗?虚心以纳万法,有节以守本心。"

此后数十年间,陆续有高僧大德在普陀山结庵修行。他们都选择在紫竹林附近安住,日日听风吹竹叶之声,观察竹子的生长。有一位禅师发现,紫竹生长极为缓慢,一年只长一尺许,但根系却扎得极深,即使遭遇台风,也能屹立不倒。

宋朝时,有位叫智明的和尚来到普陀山。他原本在京城大寺院担任住持,因厌倦了繁华喧嚣,一心想寻个清净处所修行。初到普陀山,他被眼前的紫竹林深深吸引。

智明在竹林边搭建了一座茅棚,每日坐在竹林中参禅打坐。起初他并不理解,为何观音菩萨要选择竹林作为道场。直到有一天,一场暴风雨突然袭来。

那天午后,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智明正在茅棚中打坐,听到外面风声呼啸,雨点如鼓点般敲打着竹林。他走出茅棚,只见那些紫竹在狂风中剧烈摇摆,竹叶被吹得哗哗作响,可竹干却始终没有折断一根。

风雨持续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清晨,智明再次走进竹林,发现满地都是被风吹落的枯叶和断枝,可那些紫竹依然挺立,竹叶上挂着晶莹的雨珠,在晨光中闪闪发光。



智明突然有所感悟。他在竹林中盘坐下来,闭目沉思。风雨能够摧折树木,却无法撼动竹子的根本,这不正像修行人面对烦恼一样吗?烦恼如风雨,可以扰动心性,却无法动摇真如本性。

从那以后,智明开始仔细观察竹子的生长。他发现,紫竹的根茎纵横交错,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庞大的地下网络。单独一株竹子看似柔弱,可整片竹林连在一起,就有了抵御风雨的力量。

这个发现让智明豁然开朗。他想起《华严经》中所说的"因陀罗网",整个法界如同一张无尽的宝网,每个网眼都镶嵌着一颗明珠,珠珠相映,重重无尽。这片紫竹林,不正是因陀罗网的实体显现吗?

智明在普陀山住了三十年,期间无数次在紫竹林中参悟。他发现竹子还有一个特点:每隔几年,竹子就会开一次花。竹子开花后就会枯萎,可地下的根茎却不会死去,第二年又会长出新的竹笋。

有一年春天,智明看到竹林中冒出无数新笋。这些竹笋破土而出时,力量惊人,能够顶开压在上面的石块。他蹲下来仔细观察,发现竹笋外面包裹着层层笋壳,笋壳上长满了细密的绒毛。随着竹笋的生长,笋壳一层层脱落,最后露出翠绿的竹竿。

这个过程让智明想起了修行的次第。凡夫的心性被无明覆盖,就像竹笋被笋壳包裹。修行就是一个剥除笋壳的过程,去除一层无明,显露一分本性,直到最后完全露出清净的真如。

智明将这些感悟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部《竹林观心录》。书中详细记载了他在紫竹林中的修行体验,以及对竹子的种种观察。这部书后来在丛林中流传,许多修行人读后都受到启发,纷纷来到普陀山,希望在紫竹林中得到开悟的契机。

元朝时,有位叫无住的禅师来到普陀山。他听闻智明禅师的事迹,特地来到紫竹林参学。无住在竹林边住下后,每日观察竹子,却始终参不透其中玄机。

一天夜里,无住在茅棚中打坐,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异响。他走出茅棚查看,只见一轮明月高悬天空,竹林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紫光。异响是从竹林深处传来的,像是什么东西在破土而出。

无住循着声音走进竹林,借着月光,他看到一根竹笋正在拱破泥土。这根竹笋特别粗壮,顶端尖锐,用力向上顶着。泥土被一点点顶开,竹笋缓慢而坚定地向上生长。

无住在旁边盘坐下来,整夜观看竹笋生长。到了天明时分,这根竹笋已经长出地面一尺多高。无住看着这根新生的竹笋,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他想起自己修行这些年,总是在寻找快速开悟的法门,希望能够顿悟成佛。可竹笋的生长告诉他,真正的成就需要日积月累,需要像竹子一样,扎深根基,稳步向上。

无住禅师悟到的这个道理,让他在竹林中又住了三年。这三年间,他每日坐在竹林中,观察着四季变化,看着竹子经历风霜雨雪。渐渐地,他发现这片紫竹林中蕴含着更深的修行秘密。

有一天,一位从京城来的官员参拜观音道场,他看到无住禅师整日坐在竹林中,不解地问道:"师父整日观竹,可曾参透菩萨在竹林安住的深意?"

无住禅师微微一笑,指着眼前的紫竹说:"你可知道,为何观音菩萨偏要选择竹林,而不是松林、梅林或是其他树林?"

那官员摇摇头,等待禅师解答。



无住禅师却卖了个关子:"这个答案,要从竹子的本性说起,更要从菩萨度化众生的方便说起。"

他停顿了一下,看着那官员若有所思的表情。

继续说道:"若是真要说透这其中的奥秘,恐怕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不过,最关键的秘密,却藏在竹子生长的一个特殊规律中,这个规律,正对应着修行的至高法门......"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